今日宝鸡 今日凤县 今日麟游 今日千阳 今日陇县 今日眉县 今日扶风 今日岐山 今日凤翔 今日太白
地方网 > 陕西 > 宝鸡市 > 今日凤翔 > 正文

荡荡八水 万古润长安之概观

来源:西安日报 2019-12-20 04:07   https://www.yybnet.net/

人水和谐的浐河。在春秋战国时期曾经为秦国阻挡过他国进攻的泾河。

■记者金石文/图

【泽被古都】

“八水壮函秦”

【源远流长】

“八水分流横地轴”

长安八水,不仅形态奇特,而且名称出现历史悠久。

近方似圆

从形态上看,“八水绕长安”不是一般的绕,和许多地区被水包夹不同,不仅西安四面各有两条河,而且东面的灞河、浐河出了秦岭向西北方向流;南面的滈河、潏河出了秦岭向西流;西面的沣河、涝河,出了秦岭先向西北后向东北流;北边的渭河向东北流,而泾河向东南流。八水所形成的包围圈,近方似圆。由于浐河、灞河汇合后入渭河,滈河、潏河先合流然后入沣河,沣河、涝河、泾河入渭河,除东南方向潏河和浐河源头之间很窄的分水岭之外,长安八水将西安“密封”在中间。

大概因为八水形状奇特,民间关于八水来历传说得十分神奇:东海龙王儿子灞从小娇生惯养,长大了违反了天条,玉皇大帝派渭、泾、浐、沣、涝、滈、潏七龙前去捉拿。灞抗拒不从,经过一番恶战,七龙将灞斩首,灞落到长安东成为灞河。七龙均受重伤,无法返回天宫,也落地成为长安周边的河流。

“荡荡兮八川分流”

很早以前就有长安八水各河记载。收集西周至春秋诗歌的我国最早诗歌总集《诗经》里有诗句,“丰水东注,维禹之绩”“泾以渭浊”。约成书于公元前五世纪《尚书》记载,“泾属渭汭”“沣水攸同”。成书于两汉之间的《周礼》云:“其川泾汭。”

汉武帝时,欲在阿房宫南、周至以西、浐河以东建上林苑。时任常侍郎的西汉时期著名文学家东方朔呈《谏除上林苑》书谏阻。其文中云:“汉兴,去三河之地,止霸产(即灞浐)以西,都泾渭之南,此所谓天下陆海之地。”汉武帝虽然因此提拔东方朔为太中大夫,并赐黄金百斤,但还是启动了上林苑工程。

《史记》载,灞河曾名滋水。春秋时期,秦穆公将其改名霸水。为了用单字就能表示为河名,后人改“霸”为“灞”。

上林苑建成后,西汉文学家司马相如经汉武帝同意,作《上林赋》,其中有语:“终始灞浐,出入泾渭;酆鄗潦(即沣滈涝)潏,纡余委蛇,经营乎其内。荡荡兮八川分流,相背而异态。”这是第一次有人属文写长安周边风光时用到“八川”一词。

“秦川八水长缭绕”

司马相如虽然提出“八川”一词,但他是围绕上林苑来写的,因此,当时并没有人将其与长安城过多联系。东汉初著名史学家班固作《西都赋》、东汉文学家张衡作《西京赋》、西晋文学家潘岳作《西征赋》时,虽分别提到八水中部分河名,但没有用到“八川”“八水”之词。

进入唐代,“八川”“八水”成为涉及长安诗文常用词。唐高宗李治在《述圣记》提到:“通神甸之八川。”唐朝第四位皇帝唐中宗李显作《登骊山高顶寓目》诗道:“四郊秦汉国,八水帝王都。”唐玄宗李隆基在《致祭泾渭灞浐等水诏》中称:“八水分流,实称善利。京师奥壤,秦甸王畿,灞、浐通於泾、渭,涝、潏汇於沣、滈。”

“初唐四杰”骆宾王在《帝京篇》一诗中称:“五纬连影集星躔,八水分流横地轴。”之后的唐代诗人韦应物在《骊山行》中有:“秦川八水长缭绕,汉氏五陵空崔嵬。”晚唐诗人温庭筠有诗句:“镜写三秦色,窗摇八水光。”

唐之后,“八川”“八水”亦频繁出现,并有了今人常说的“八水绕长安”之语。

【流光溢彩】

“八水帝王都”

自古以来,涉及长安八水的诗文数不胜数,其中作者不仅有文人墨客,也有忙于朝政的帝王。

“宏材伫渭滨”

唐朝第二位皇帝唐太宗李世民文治武功,既善率军作战,又喜欢文学艺术,在位期间不仅设文学馆、弘文馆,招延奖掖文士创作,而且自己上手舞文弄墨。《全唐文》录其文7卷,其中赋5篇。《全唐诗》录其诗89首。他在《望终南山》一诗中咏道:“重峦俯渭水,碧嶂插遥天。”冬天的渭河呈现在他眼前景色为:“霜浓凝广隰,冰厚结清流。”他在《咏饮马》一诗中细致描写马饮泾水的情景:“骏骨饮长泾,奔流洒络缨。细纹连喷聚,乱荇绕蹄萦。”

唐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唐玄宗李隆基也是一位在文学艺术上有造诣的皇帝。他创立了古代教育机构书院。《全唐诗》录其诗65首。其在《初入秦川路逢寒食》一诗中描绘了当年灞河、渭河一带的景色,“灞岸垂杨窣地新”“渭水长桥今欲渡,葱葱渐见新丰树”。

在他们眼中,八水不仅景色美丽,而且是一非凡之地。李世民在《登三台言志》诗中称:“所欣成大厦,宏材伫渭滨。”

唐朝第四位皇帝唐中宗李显亦喜欢作诗,《全唐诗》录其诗7首。他在《登骊山高顶寓目》中赞道:“四郊秦汉国,八水帝王都。”

“独叹青山别路长”

皇帝也是人,亦有七情六欲。八水留下了他们的喜怒哀乐。

李显曾于九月九日重阳节登临渭亭赏景,渭河景色令其兴致勃勃、恋恋不舍,“泛桂迎尊满,吹花向酒浮”“何藉龙沙上,方得恣淹留”。

李世民在《冬狩》一诗中抒发他在渭河一带打猎的喜悦心境:“心非洛汭逸,意在渭滨游。”唐朝时期,人们多在灞河与亲友饯别,由此灞河成了表达离别伤感之情的载体。李世民在《饯中书侍郎来济》一诗中曰:“暧暧去尘昏灞岸,飞飞轻盖指河梁”,“深悲黄鹤孤舟远,独叹青山别路长。”

“渭水一条流,千山与万丘”“安得有英雄,迎归大内中”这是唐末皇帝唐昭宗李晔所作《菩萨蛮》中的诗句。当时他成为别人傀儡,为宦官、藩镇势力裹挟到凤翔,并遭到朱温围困,此时的他不仅仅是伤心,而且痛苦、悲凉、惊恐。

“八水明如练”

皇上写了诗,身边的文臣往往会奉和,这些诗亦展示了八水的魅力。

唐中宗作《登骊山高顶寓目》一诗后,弘文馆学士张说应皇上之诏奉和:“川明分渭水,树暗辨新丰。”

唐中宗到浐河西岸的迎春宫迎春并作诗《立春日游苑迎春》,群臣应唐中宗命奉和。崇文馆学士刘宪有诗句:“浐水浮光共幕连。”昭文馆学士卢藏用云:“瑶台半入黄山路,玉槛傍临玄霸津。”

唐玄宗作《初入秦川路逢寒食》后,已被提拔为宰相的张说又应唐玄宗诏命奉和:“渭桥南渡花如扑,麦陇青青断人目。”

唐玄宗作了《春台望》一诗后,多位朝臣奉和。吏部侍郎许景先奉和道:“千门望成锦,八水明如练。”工部侍郎贺知章吟咏:“缭绕八川浮,岧峣双阙映。”

本报推出的大型系列报道《荡荡八水万古润长安》首次全面系统展示长安八水风采,深入挖掘了长安八水历史文化以及对西安发展所发挥的作用,并对各条河名称含义进行了探究,受到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和好评。八水保护,德被当代,功在千秋。本报推出此系列报道,旨在促进西安市形成人与八水和谐相处的生产生活方式。

此系列报道在采写过程中,得到西安市水务局、西安市档案局、蓝田县委宣传部、长安区委宣传部等单位和专家、学者、群众大力支持协助,在此一并致谢。

两晋时期著名文学家、风水学者郭璞云:“风水之法,得水为上。”

长安八水,像母亲环抱婴儿的手臂,把西安紧紧包裹在中间,使西安成为天下最典型的风水宝地之一,自古被誉为“九州膏腴”“天府之国”。从本系列报道的前面8期中我们已经知道,长安八水事关西安人畜饮水、农业灌溉、工业用水、渔业发展和生态环境等。然而,长安八水对西安的影响远不至这些。

“盗据三秦地,兵缠八水乡”

长安八水自古乃拱卫西安的天然屏障,就渭河而言,河宽水猛,易守难攻。清朝学者顾祖禹所著《读史方舆纪要》称:渭河“都城之襟带、畿辅之堑防也。”

唐末,黄巢在长安称帝。各路官军大兵压境。黄巢命部将屯兵渭河,阻挡住了官军,后因黄巢在其他战场数战不利,又缺乏军粮,才被官军攻过渭河。

长安八水其他河流也一样。

根据《史记》《左传》等记载:秦恒公时期,晋国率诸侯伐秦,秦军败走,晋等联军追至泾河,未敢过河而还。秦景公时期,晋国再次率众诸侯国伐秦。这次越过了泾河,但是秦国人在泾河上游投毒,联军被大量毒死,损失惨重。这场战争最后以联军撤军告终。

西晋惠帝时期,河间王司马顒挟持晋惠帝到长安。东海王司马越等发兵讨伐司马顒。司马顒遣兵依仗灞河抵御,结果被司马越部将攻破。

“盗据三秦地,兵缠八水乡”唐朝诗人韦庄诗句可以说是对八水作为西安古代兵家要地的注释。“多少材官守泾渭”,杜甫亦有类似诗句。

“亲迎于渭”

长安八水曾在西安运输方面发挥过巨大作用。

《诗经》有诗句,“亲迎于渭”“造舟为梁”。可见西周渭河上已有水运。

汉高祖刘邦定都长安,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考虑到有渭河航运。张良告诉他: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汉高祖时期在渭河沿岸和长安附近设立了许多仓库,主要接纳从关东运来的粮食。直到20世纪30年代,随着陇海铁路建成,公路运输迅速发展,渭河水运才逐渐衰败。

其他河亦有各种水运。

涝河畔鄠邑区渭丰镇元村樊义廷回忆,过去人们到涝河上游秦岭里伐木、砍竹子,不用车拉,放进涝河顺流漂下来。

除了在八水上直接运输,人们还利用八水之水修渠运输。

由于渭水河道蜿蜒曲折,水道长,加上河床宽,每逢枯水季节,水浅船难行。汉武帝刘彻采纳大司农郑当时建议,下旨在渭河南侧挖掘了一条漕渠,自今西咸新区沣东新城鱼王村穿渠引渭水入渠,并截流浐、灞二水,后又引以滈河、潏河水为源的昆明池水作为补充水源,年运粮量从汉高祖时的数十万石,提高到六百万石。

隋唐时期曾三次开通荒废的漕渠,将漕渠与隋大兴城即后来的唐长安城相连。开元年间,长安令兼水陆转运使韦坚组织人力,于今未央区石碑寨村南凿潭,以泊漕舟。韦坚搞了一次声势浩大的展示活动,让各地船只汇集潭中,写上所属郡名,将土特产宝货堆放在船上。唐玄宗在望春楼观看后大悦,赐潭名广运潭。

“烟树无人水磨声”

长安八水,为西安重要的动力资源。

西安市在西汉时已有原始的水车,唐代时利用八水水力资源进行农副产品加工已非常普遍,仅在以泾河为水源的郑白渠跌水处建水磨达百座以上。高力士在长安西北建的水碾磨最大,“截沣水作碾,并转五轮,日破麦三百斛”至近代,水磨、水碾等更为多见。最常见的是水打磨,因此长安、鄠邑、周至等区县,有多座以“水磨”为村名的村庄。

长安区鸣犊街道嘴头村77岁萧买地告诉记者,他们村1955年从库峪河引水,建了座水打磨,供全村人磨面。

1950年曾有单位做过调查,西安约有300余处水磨等水利加工机械。

北宋文学家张舜民作《游渼陂观水磨赋》云:“碾磨更易,昼夜不息。汹汹浩浩,砰砰砺砺。鼓浪扬浮,交相触击。飞屑起涛,雪翻冰析。”清代诗人冯雍亦在《题渼陂空翠堂》诗中道:“稻花漠漠野田平,烟树无人水磨声。”

长安八水还用于发电。1943年,河北籍人邢宫伯利用渭河支流黑河水源建水力发电站,用于建华纺纱厂,此系西安境内最早的发电站。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安市小水电建设进展很快。截至2010年,西安市累计建成水电站46座,装机容量7.71万千瓦。

“夏雨万壑凑,沣涨暮昏昏”

长安八水,还是西安排洪、排涝、排废水、防治渍害之处。

西安每年都有多场大雨或连阴雨,特别是在古代,如排泄不畅,将泛滥成灾。

《诗经》诗句“丰水东注、维禹之绩”说明,经大禹疏导,雨水通过沣河进入渭河,排泄出西安。唐朝诗人韦应物《观沣水涨》诗描写道:“夏雨万壑凑,沣涨暮昏昏。”从中可见沣河排走了多少洪水。

根据相关测定,浐河泄洪量可达632.5立方米/秒,滈河堤防工程设计防洪标准163立方米/秒,灞河行洪能力2000立方米/秒。

1955年在古汉漕运渠基础上建成漕运明渠。该渠将旧城区、北关及北郊西半部区域约61平方公里的雨污水送进渭河。

20世纪50年代,国棉三、四、五、六厂和西北第一印染厂5座大中型棉纺织印染企业落户浐河东岸,成为西北最大的棉纺织工业基地。由于当时处理污水设施尚未建起,这座著名“纺织城”的生活和生产污水,全靠浐河送出。

西咸新区泾河新城泾干街道花池渡村韩拴群说,他们村一带,20世纪60年代修有排水渠,将雨水和浇地的余水都引到泾河里,避免了水涝。

1949年以来,西安市通过修排水渠,将水排入八水,全市共66.79万亩的低湿易涝地得以改良。

“行人在这能吃饭,能歇店”

历史上,八水还是沟通外界的天然通道。西安南有天下大阻秦岭,然而灞河、浐河、潏河、滈河、沣河、涝河,横穿起伏峻拔的秦岭,形成一条条便于人行走、连接山内外的沟谷。

灞河支流蓝桥河就是著名的蓝关古道所经地。潏河支流小峪、大峪,古代均为西安通往安康的大通道。长安区王莽街道郑家坡村60岁郑省民告诉记者,潏河支流正岔沟、太乙河都曾是古道,路上有开店的,行人在这能吃饭,能歇店。

滈河主源石砭峪也是条古道。长安区五台街道罗汉坪村70岁高旺生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沿这条古道翻过秦岭就是柞水。这条古道上头快到秦岭梁,有片大坪,因为有赌场叫耍钱场。耍钱场附近有泉,一年四季不干。那里曾有9间大草棚,盘有热炕。过去南来北去的商客,到了耍钱场晚上歇店。他十六七岁到岭南走亲戚,在兀睡过一夜。他听老人说,商贩在耍钱场赌钱再把钱赢咧,货都不要了,空手就回家咧;如果再输了,可背着货继续走。经过沣峪的西万路开通后,才没有人走这条路了。

沣河上游沣峪为著名的子午古道所途径,秦汉时即有,是从长安越秦岭进入汉中、四川的古道。唐代子午道又称荔枝道。子午古道上曾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下让上,轻让重,少让长。”

“掘地财,取水利”

由于有八水,自古西安在饮水文化、用水文化、水利文化、治水文化、管水文化、水生态文化、风水文化等方面,有众多重大成果,影响全国乃至世界。

原创于滈河畔《诗经》云:“滮池北流,浸彼稻田。”其义为引滈河支流滮水灌溉稻田。这是我国农业灌溉最早的记录。

《周礼》同样原创于西周滈河畔,其总结了当时农业灌溉技术:“以潴畜水,以防止水,以沟荡水,以遂均水,以列舍水,以浍写水,以涉扬其芟作田。”

公元前240年于渭水畔编撰的《吕氏春秋》道:“掘地财,取水利。”“水利”一词从此诞生。

司马迁在长安所作《史记》中的《河渠书》是中国第一部水利通史,正是他赋予“水利”一词专业含义,水利作为一门包涵灌溉、航运等科学技术的学科地位由此确立。他还将从事水利技术人员称作“水工”,负责管理水利官员称作“水官”。

汉武帝时左内史倪宽,在长安制定的《水令》,是我国最早有记载的水利法规。中国现存最早的全国性水利法规是唐代在长安制定的《水部式》。

“八水给西安人充分的灵性”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长安八水长期滋润下,西安人除拥有一般关中人的个性,也融入了八水特质。

老子面朝渭水云:“上善若水。”并认为水具有“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七大美德。这正是西安人数千年孜孜不倦的追求。因此,西安人为人包容、团结、心齐、明是非、知主次、识大体、关注天下事、顾全大局,具有担当精神、乐于奉献,顽强、执着、勇敢、不畏曲折艰险,做事沉稳,但又灵活,实事求是,朴实无华,沉默少语不张扬,善做实际工作,常被误认为保守、迟钝、死板、冷漠,实际上是冷静理性远虑不忽冷忽热的坚守。他们不乏激情和创新,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往往在不声不响中进行着惊天动地的大事。

陕西省民间艺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傅功振说,长安八水,除了保证人类生存发展,更重要的是,水产生智慧,水势不可挡,石头小,翻过去;石头大,绕过去;遇到高山,从地下穿过去。八水给西安人充分的灵性。历史上西安人杰地灵,与八水有直接关系。

“八水三川,自古长安道”

古人云:“水来则气来,水合则气止,水抱则气全,水汇则气蓄。”

宋朝学者项安世有诗:“八水壮函秦,三川贯熊耳。”

西安兴盛,水为根本。随着对八水认识的逐步提高,从本世纪初以来,西安市开始由浐灞到整个八水,由阶段到整条河对八水进行治理保护,特别是2008年西安市在全省率先启动渭河西安城市段综合治理工程,长安八水综合治理步伐加快,筑堤、修路、架桥、清障、疏浚、绿化,建成浐灞湿地、灞渭湿地、潏河湿地、沣河湿地等大型湿地,并向昆明池、渼陂湖等湖池提供水源。渭河率先实现洪畅、堤固、水清、岸绿、景美,堤路林结合、乔灌草搭配、花竹藤点缀、三季有花、四季常绿、水面映衬、鸟语花香,成为八水生态治理的“样板工程”。八水还分别设有负责河流保护的各级河长。目前,长安八水正在向防洪保安渠道、绿化林荫大道、城市交通辅道、空气对流通道、生态景观廊道、文化传承隧道、经济发展航道迈进,人水相亲、人水和谐、人水共荣、关照八水、寄情八水的生产生活方式也正在西安形成。

龙门派祖师丘处机道:“天下风光何处好?八水三川,自古长安道。”

傅功振说,我们要深深地感念八水对我们西安产生的巨大影响。作为西安人,我们要更好地保护八水,发展八水,让西安人在厚道的优秀品质上,更聪明,更智慧。

新闻推荐

女孩身患骨肉瘤 病房里自学漫画开导父母

小茹展示自己的作品本报记者陈飞波摄清秀的脸庞是少女的模样,可在骨肉瘤的折磨下,年仅13岁的小茹,脸部明显浮肿,卸掉帽子...

凤翔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凤翔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荡荡八水 万古润长安之概观)
频道推荐
  • 延安市再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
  • “数字化城管”让城市管理更精细更高效
  • 榆林经开区春来植绿忙
  • 绥德县着力改善人居环境乡村颜值高 幸福滋味浓
  • 陕北黄土泥塑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