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新闻 凤县新闻 麟游新闻 千阳新闻 陇县新闻 眉县新闻 扶风新闻 岐山新闻 凤翔新闻 太白新闻
地方网 > 陕西 > 宝鸡市 > 扶风新闻 > 正文

这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深埋的吉金讲述着它曾经的荣光;这是一座充满魅力的都城,开放包容、仁德有礼的城市内核在此碰撞。三千年前的周原大地,来自中西方的人们在此安家

来源:宝鸡日报 2018-01-19 17:11   https://www.yybnet.net/

1980年秋,陕西周原考古队在扶风县召陈西周宫室建筑群遗址内,发掘出土了两件以蚌壳为原料雕刻制作的小型人头像。与周原遗址出土的包括青铜器在内的所有文物上的人物不同,这两件人头像长脸、高鼻、深目、窄面、薄唇,与中原人的面貌有非常明显的差异,经考古专家和文化学者共同研究认定,这是古代塞克人的典型形象。这两件蚌雕人头像,也因此成为三千年前中西文化交流的珍贵物证。

这片地,堇荼如饴

蚌壳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原材料,西周时期,有蚌币、蚌刀和蚌镰的使用。在宝鸡市周原博物馆,陈列着几件在扶风县出土的蚌刀和蚌镰,蚌刀和蚌镰大致为长方形薄片,一边有明显的打磨开刃痕迹,中间有1-2个小孔,用以固定在刀把或镰柄上。

为什么周人会赋予蚌壳这么多用途?

其实,西周时期,周原大地拥有庞大的水系,不仅足以供王室、贵族、军队和平民日常生活使用,还能够支撑当时社会种植业、养殖业和捕鱼业发展。《诗经·大雅·灵台》中就有“王在灵沼,于牣鱼跃”的记载,这是对西周时期人们用池塘养鱼的描述。而更为著名的记载,则出自《诗经·大雅·绵》:“周原月无月无,堇荼如饴。”古公亶父带领族人“率西水浒,至于岐下”,在这里休养生息、安居乐业,最终发展成强大的周王朝。

宝鸡市周原博物馆内还陈列着一枚西周时期的鱼钩,其长度超过15厘米,两端弯曲而带倒钩。想想看,我们平时在河里钓鱼的鱼钩才有多大,即使出海钓鱼,也很少用到这种规格的大鱼钩。当然,制作这么大的鱼钩,与当时社会的工艺水平不高有关,但也能从侧面反映出,西周时期周原大地的水系是何等发达。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周人才逐渐将蚌壳作为原料,不仅将其做成蚌币,还将其制成生活用品,比如蚌刀和蚌镰,比如蚌雕人头像。这两件蚌雕人头像高近3厘米、直径约2厘米,其中一件右侧残缺,头像为长脸、高鼻深目、窄面薄唇,颧部刻出一道隆起线条。戴尖角状护耳翼的帽子,帽子顶部被锯割掉,头像下颌部以下也被锯割掉,形成横截平面。另一件头像与前一件基本相同,也是长脸、高鼻深目、窄面薄唇,但鼻梁比前一件头像略低些,眼睛较大,呈钝三角形,头像颏部以下也被锯割掉。

在我们的印象中,蚌壳大都是薄而脆,只有末端稍微厚一些,为何能做成近3厘米高度的圆雕?答案也在博物馆内,这里展出了几件西周时期的蚌壳,每件蚌壳厚达2厘米,最厚处超过3厘米,而末端更厚实、饱满。由此可见,西周时期的蚌壳比现在的蚌壳体积更大。宝鸡市周原博物馆馆长张亚炜表示,虽然目前不能断定,这两件蚌雕人头像究竟是从西域而来,还是在本地生产,但从当时的蚌壳体积可以想象,用其末端做原料,雕刻两件拇指大小的人头像完全可行。

这个国,友爱包容

现馆藏于宝鸡市周原博物馆的西周蚌雕人头像,小巧而精致,底部都有一个直径约0.6厘米、深度约1厘米的小孔。这是做什么用的?据宝鸡市周原博物馆工作人员韩云介绍,蚌雕人头像作为笄帽,与一根长而细的骨头合成骨笄,骨笄是用来束发的簪子,根据现有资料,骨笄所用的骨,多取自年龄在两岁半到四岁的黄牛的骨头,也有取自马、羊甚至骆驼的骨头,另外,只有中原人使用骨笄的记载,而从未有西域人使用骨笄的记载。虽然目前还不能断定,蚌雕人头像究竟是西域人自己制作而后传至中原,还是周代工匠根据西域人的形象制作,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个小孔是中原人而非西域人钻的。

值得一提的是,骨笄是商人的用品,周人并不使用。那为何会出现在西周宫室建筑群遗址内呢?原来,周人吸取商人亡国教训,在国家治理中施行德政,虽然王朝更替,但周王朝对商遗民的态度却是友善而包容的,允许他们延续原有的生活方式,其中就包括使用骨笄来束发这一风俗。也就是说,不论蚌雕人头像的制作者是谁,但其使用者是生活在周代的商遗民。

在宝鸡市周原博物馆还陈列着一批西周时期的骨笄,但笄帽都是骨制而没有蚌制,足见这两件蚌雕人头像的珍贵。由此也可推想,使用蚌雕人头像的商遗民地位绝非一般。能不能确认他们究竟是什么身份呢?

再看这两件蚌雕人头像,其中保存相对完好的一件,顶部刻着一个特殊的符号,古文字学者认为,这是一个“巫”字!巫师是商周时期负责祭祀活动的人,而头戴“巫”字骨笄者,想必参加甚至主持过重大祭祀活动,即使他是商遗民,在周代依然被赋予了这样重要的身份地位,由此更可见周人“以德治国”的政治理念。

能够印证“德政”理念的,还有宝鸡市周原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墙盘。墙盘是西周时期一名叫墙的史官制作的青铜盘,腹和圈足分别饰凤纹和兽体卷曲纹,圈足有折边。盘底铸有铭文284字,铭文前段颂扬西周文、武、成、康、昭、穆、共(恭)七代周王的功绩,后段记叙微氏家族高祖、烈祖、乙祖、亚祖、文考和做本盘者自身六代的事迹。从铭文可以看出,周人充分认为,仁德才是他们发展壮大、代替殷商、日益昌盛、绵延百年的根源。墙盘铭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现的最长的一篇铜器铭文,也正因其独特的文化价值,被确定为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这群人,四海一家

周原,是三千年前开放性的国际化都市。因为周人在这里实施德政,东边的商遗民、北边的草原游牧人、西边的胡人,扶老携幼,纷至沓来。周原不仅是当时政治、经济的中心,也是不同地域文化开展交流的融汇地。

艺术是人类文明的瑰宝,也是人类对美的代表性表达。有学者指出,西周时期,周原出现带有印欧人特点的蚌雕人头像,是这一时期中西方通过欧亚草原文化交流的最早佐证。

这两位高鼻梁、深眼窝的“外国人”,被赋予了各种使命,有学者因蚌雕顶部刻有的“巫”字,将他们的身份理解为巫师一类的人。先放下对其原型的深究,他们在外貌上的确与本地人存在着明显的区别。有学者大胆推断其为生活在古代的斯基泰人或是塞克人。简单说,他们属于古代波斯人,也是西方历史书中的“游牧民族”。

武王克商后,定都于镐京。西周初年,周成王命令周公旦、召公奭建造成周(洛邑),周原上的城市用于安置殷商贵族遗民。大量周贵族留守周原宗庙的同时,大批殷商遗民作为战略资源迁来周原,他们大多是殷民的贵族和手工业者,掌握着青铜铸造等高端的手工业技术。经过二三百年的发展,周原上形成了一个“聚邑成都、周商两系一体”的大都市,成为一个由移民开发多元的城市。这里的“多元”不是“空谈”,而在多年的考古发掘中,这里还曾出土了骆驼骨,这也说明周原早在汉代开拓丝绸之路以前,就已有了中西方的商贸交流。

富饶的周原不仅成了周人兴旺发达的象征,而且也是西周文明昌盛的摇篮。文王迁丰后,政治中心虽然东移,但周原作为周族的发祥地,并未因此而萧条冷落。西周二百多年,周王和王室贵族、大臣仍常年住在那里,许多重大政治活动,如祭祀、宴飨、册命、赏赐等“国之大事”仍不断地在那里举行,其地位与丰、镐二京同等重要。

从一组数据上看,周原是周人中心城市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经过多年考古勘察得知:丰京面积8.62平方公里,镐京面积9.2平方公里,周原面积30平方公里;丰镐共14至15处建筑基址,周原100多座夯土基址;丰镐发现4座带墓道的大墓,周原发现9座大墓;丰镐3处铸铜作坊,周原有7处;丰镐5处制骨作坊,周原有20处;另外,周原还发现7处玉石器作坊和1个漆器作坊,丰镐还未发现……

任时光流逝,通过一件件的出土文物,我们至今还可以想象,三千年前,周人以包容、开放的胸怀,在周原迎接着四方宾朋。

新闻推荐

王小刚残疾农民靠双手创业办起皮具店,创业脱贫不忘回报社会。

王小刚,男,1986年8月生,扶风县召公镇吴家村东岭组村民。儿时的王小刚,和同龄人相比,显得非常矮小,医生诊断为“发育迟缓”。虽然可以进行有效治疗,但因其父亲身有残疾还要治病,本来就不宽裕的家庭,根...

扶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扶风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记忆的折痕2018-01-06 00:00
评论:(这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深埋的吉金讲述着它曾经的荣光;这是一座充满魅力的都城,开放包容、仁德有礼的城市内核在此碰撞。三千年前的周原大地,来自中西方的人们在此安家)
频道推荐
  • 延安市再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
  • “数字化城管”让城市管理更精细更高效
  • 榆林经开区春来植绿忙
  • 绥德县着力改善人居环境乡村颜值高 幸福滋味浓
  • 陕北黄土泥塑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