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新闻 凤县新闻 麟游新闻 千阳新闻 陇县新闻 眉县新闻 扶风新闻 岐山新闻 凤翔新闻 太白新闻
地方网 > 陕西 > 宝鸡市 > 陇县新闻 > 正文

“你是哪里人?”“东北人!”“来宝鸡干吗?”“盖厂房!”“那你是打哪来的?”“浙江。来宝鸡教书。”“幸会!我是九冶的,你是?”“我是建厂局铁路中学的,幸会!”…

来源:宝鸡日报 2018-04-25 12:11   https://www.yybnet.net/

红旗路有宝鸡人都知道的转运站

红旗路北头靠近铁路桥的地方,有个去七一信箱的转运站,每天总有不少人站在围栏里排队等车,宝鸡人都知道。

汽车站的对面是博爱医院,以前这里是九冶公司的留守处。所谓留守处,是指九冶公司离开宝鸡转战汉中建设汉钢时,在宝鸡留下的一部分人员,处理善后的机构。九冶的老人习惯把它叫留守处。

这些九冶留守人员,把家安在宝鸡,居住在金台区和渭滨区的接合部南门口一带及红旗路铁路桥两侧,构成了一个说着东北话、山东话的外省移民群体,如今他们都已步入耄耋之年。天气好时,他们从当年自己亲手建造、如今依然坚固的老楼房里走出,在南门口的桥底下打打麻将,在长青路的花鸟鱼市里转转,或者走到转运站那里下下象棋、聊聊天。转运站是他们再熟悉不过的地方。“当年建设七一信箱时,九冶的人员下火车要先在红旗路集合,然后坐着敞篷车去七一建设工地,转运站就是这么来的。”九冶社区的佟主任说。

九冶和七一信箱颇有渊源。上世纪 60年代,中冶第九工程公司响应国家号召支援“三线”建设来到宝鸡,九冶来宝鸡的主要任务是担负国家骨干军工企业七一信箱的基础设施建设任务。一批又一批九冶建筑工人通过红旗路转运站被输送到秦岭腹地,一座座厂房和楼舍在大山深处拔地而起。

50多岁的老宝鸡都记得,九冶人的到来给红旗路带来了空前的活力。不仅因为他们会说普通话,被誉为全国建筑行业的“国家队”,更因为他们改天换地的革命干劲深深地感染了宝鸡人。他们在铁路桥两侧盖家属楼,凭借肩挑背扛,仅用半年时间就挖出十几栋楼的基坑,那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吸引了许多宝鸡市民加入义务劳动大军,帮忙搅拌水泥、搬砖头。那个年代的人,的确是激情四溢。

当年,九冶来宝鸡携家带口的有几千人,住房、上学、就医是头等大事。按照当时国家制度,国有大型企业是自己办学办医的,所以当时的九冶就建设了一所高规格的学校育红中学和九冶医院,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一应俱全的九冶就此融入宝鸡充满秦风秦韵的辣子、扯面、醋的生活中。

据《宝鸡市志》记载: 1966年至1975年,国家投资约 12亿元,在宝鸡大规模进行“三线”建设,一批机械、电子、有色金属、冶金化工工业企业相继落成,使宝鸡成为初具规模的电子、机械、国防和有色金属工业基地。九冶援建七一信箱,只是浪花一朵。

南门口有宝鸡人都能看到的标语

南门口的两栋老楼上,有一幅宝鸡人走过路过天天都能看到的标语: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

标语灰底白字红框,镶在两排看样子很有年代的老楼的砖墙上,很是醒目、很是庄重。老楼和标语成为南门口一道怀旧的风景。

楼是哪里的楼?标语又是谁“写”上去的?

记者费了一番周折,终于在红旗路原九冶公司家属楼里找到了标语的制作者孙泽声。

孙泽声今年 82岁,辽宁锦州人, 1965年跟随中冶第九工程公司的先头部队赴宝进行“三线”建设,担任抹灰工,公司撤走后他留守宝鸡继续盖房修路,直到退休。

“南门口的那两栋楼是我们九冶的家属楼,东面是 9号楼,西面是 10号楼,楼是在 1968年左右盖好的,当年还是宝鸡最高的建筑。”孙泽声介绍说。

孙泽声回忆,他刚来宝鸡时宝鸡还没有一座像样的楼房,南门口 9号楼、 10号楼的位置是一个大垃圾坑。后来九冶职工陆续来了,家属也跟来了,一面援建宝鸡“三线”建设,一面自己盖房子住。九冶领导说:九冶人要拿出战天斗地的气魄,就是要在垃圾坑里建这两栋高楼。搞建筑的专业队伍,盖自家的楼也要盖出样板来给人看!

本着这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楼盖好了,用孙泽声的评价来说:“梁线砌得直直的,砖缝灰浆抹得平平的,一个钉子都钉不进去。经历两次地震都没事,再用50年也稳固。”“新楼盖好没多久,单位领导就派我和王德才、沈守法、张树东四个同志把这句标语做在墙上。字样是由一名四川籍的技术员书写的。我们四人都是抹灰工,负责在墙上抹灰抠字。搭着架子爬上去,先用水泥在墙上抹出底子,把字贴上去描出轮廓,再用灰刀一点点抠,一天工作 8小时,不到十天就做完了。当时也没刷漆,自然色,原样一直保留到现在。 50年了,一点破损都没有。”

老标语和老楼,历经半个世纪的风雨而完好如初,它见证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40年改革开放的步伐,也必将看到宝鸡人更加美好的明天。

金渭路有培养了数代铁路子弟的学校

毗邻金渭路的建厂局大院和建厂局铁中,是许多铁路子弟和厂矿子弟魂牵梦绕的地方。

大院很大,北至陇海铁路东闸口,南到魁星巷,东临金渭路,西望货场路。那个魁星巷弯弯绕绕的,是许多大院小孩试图穿越的地方。

大院很温暖,就像个小社会,有自己的办公大楼、医院、食堂、俱乐部、老年活动中心、粮店、供应站、浴室、理发室、幼儿园、子弟小学、中学,自己供电,自己供暖,一应俱全!

2013年,铁中 1978届学生举办纪念毕业 35周年师生联谊会,曾在铁中任教23年的老教师鄢健吾寄去一封信函,满怀深情地回忆了建厂局铁中的光辉历史。

鄢健吾是 1962年开始在铁中任教的。他说, 1961年国家经济困难时期,西宁至西藏铁路工程下马。当时的西宁铁道学院搬到宝鸡九公里铁道兵站继续上课,因学校无固定校址宣布解散。 1962年 5月,他们一行约 30人,多数是基础课教师调入宝鸡铁中任教和工作。 1965年,铁道部第五设计院从北京搬迁到宝鸡后,又安排了一批教师,每年还从高校分配来的大学毕业生遴选来校任教。大部分毕业生是从陕师大、西北大学、北师大、北京人大以及河南、安徽、福建等地师范大学毕业的,综合素质普遍较高。 1974年,学校发展到 30个班,教职工 90余人、 1500余名学生。学生来源除建厂局职工子女外,还有铁一局、铁十一局、电化局、宝桥局、大修厂以及西安局陇县、拓石、卧龙寺等单位职工子女,也有一些地方单位和驻宝部队子弟。

作为一所铁路子弟学校,校方以铁路人办学特有的激情,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培养他们独立、敢于担当、勇闯爱拼的精神。“那时每年都要组织学生到工厂、到农村劳动。我们班选的学工点是斗鸡台国棉十二厂装纱车间,每次劳动一星期。学农点是下马营生产大队,冬天平整土地时,我和学生一道携带水平仪到地里测平、打桩。农民按照我们的图纸尺寸进行填土,速度快,效果好,不返工。平常我们还利用课余时间积肥支农,在星期日,全班每人挑两小筐马粪去益门镇安沟生产队送肥,回来路上参观市灯泡厂现代化的加工设备。有时,我们还组织同学到渭河沙滩上种试验田,砸石子进行勤工俭学,为班级筹集班费和活动经费。”“学校还有一个好的传统就是注重体育锻炼,住校生和学校附近的走读生早晨必须起来跑步做操,以班为单位集合,从低年级到高年级排着整齐的队伍围着东闸口大院外面的马路跑一千米。”

经历了多年的艰苦创校后,到 1984年7月,鄢健吾调离学校时,建厂局宝鸡铁中已经办成了一所社会公认的校风正、教风好、学风浓的宝鸡地区有影响力的学校。

如今,由于铁路单位外迁,建厂局大院已不复存在,这里正在变成一个崭新的居民住宅区,铁中也早已停办,唯余学校的两栋老教学楼,供遍布天南地北的铁中学子每年回来探视。

新闻推荐

挽起袖子奏响发展曲

本报记者王怀宇几番春雨过后,宝鸡景色更加迷人,成片的绿色与满树的鲜花伴随着人们忙碌的身影,从市区到县上,到处是激情似火的项目建设场面。在走好新时代宝鸡追赶超越长征路上,全市各县区全力谋项...

陇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陇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你是哪里人?”“东北人!”“来宝鸡干吗?”“盖厂房!”“那你是打哪来的?”“浙江。来宝鸡教书。”“幸会!我是九冶的,你是?”“我是建厂局铁路中学的,幸会!”…)
频道推荐
  • 延安市再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
  • “数字化城管”让城市管理更精细更高效
  • 榆林经开区春来植绿忙
  • 绥德县着力改善人居环境乡村颜值高 幸福滋味浓
  • 陕北黄土泥塑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