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些食疗法、养生法开始在微信朋友圈大肆盛行,大多数看到的人都抱着追求健康的想法去仔细阅读或转发,但大家对这些食疗法了解并不多,反而因此产生了不少误区。宝鸡市营养学会国家一级营养师王亮,针对常见的食疗误区,为读者一一进行了讲解。
误区一 食疗效果好 还无副作用
中国有句话叫“是药三分毒”,因此,很多人都相信既然“药食同源”,那么食疗肯定比药物更好,宁愿选择食疗,而不愿意用药物治疗疾病。
对此王亮说:“食物主要的作用是提供营养物质、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而治疗疾病则是药物的责任。我们不否认食物对部分代谢性疾病、营养缺乏性疾病有较强的干预能力,但在具体的应用时不应该想当然或者迷信传统说法,一定要以治疗效果为准。”
当然这也并不是说食疗的说法就是错误的,对于一些由于不良生活习惯引起的身体不适,例如便秘、口干舌燥等,通过规律饮食以及适当的食谱调整能起到一定的治疗效果。但是要注意,在选择食疗前必须要先就医,通过诊断排除大病、重病的危险或潜在风险后才能进行。
此外对于已知的需要服药治疗的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癌症等,饮食调整固然很重要,但不能够迷信食疗的所谓偏方,期望通过食疗偏方来彻底治愈,应当及时就医以免贻误病情。
误区二 别人吃这个好 我也可以试
相信很多市民在尝试食疗之前,都曾经有过这样的想法,但是这种方法是很不可取的。由于每个人的生理状况和营养情况都不相同,因此即使同一个方子也很难对症同一种疾病。
王亮介绍,以便秘为例,有些人可以多吃苹果,因为其中富含的果胶能够促进排便,但如果患者本身有胃溃疡等胃部炎症,食用过多的苹果反而会刺激胃黏膜。同时,由于个体差异,别人吃了某种食物之后病情好转,也有可能并不是因为食疗方的功效。因此,不建议盲目使用他人推荐的方子。还是那句话,在选择食疗上面,也要对症才行。
误区三 食疗无毒 多吃也没关系
在面对食疗时,由于过度信任其效果,并且不少人认为能当作一日三餐吃的东西,肯定没毒副作用,多吃点少吃点都没事,因此过度食用的现象也比较普遍。
对此,王亮说:“凡事有度,饮食更是如此,任何食物吃太多轻则导致肥胖、营养失衡,重则引起疾病重症,甚至有可能造成不可逆的伤害。例如:豆制品有助补钙和补充优质蛋白,但每天摄入太多,就会加重肾脏代谢负担,造成器官功能损伤。而适量食用动物肝脏能够改善由于缺乏维生素A导致的眼干眼涩,但如果每天超量食用,很容易食物中毒,造成发烧、皮肤干燥甚至脱发等后果。”
即使真的对症食疗,也要注意适度即可。
误区四 吃引起的病 也能靠吃治愈
众所周知,一些常见的慢性病与饮食的确有关,但这并不代表调节饮食就能代替治疗,不仅不能还有可能延误病情。
就以糖尿病为例,通过合理的饮食,绝大多数妊娠期糖尿病人都可以在不影响正常怀孕的前提下让血糖恢复正常,但是饮食控制对成人预防糖尿病和减少患病后并发症的发生很有帮助。
但是这并不单单是依靠食疗来解决的疾病,如果没有及时进行药物的干预,单纯只依靠食疗,是很难控制病情的,更别说彻底治愈了。
误区五 保证营养 就是食疗
那么,食疗到底是咋回事?
王亮介绍:“食疗是源于中医,是通过饮食来达到调理身体的目的,与中医理论密不可分。很多食疗当中都会添加中药材或者药食两用的食物,如山药、枸杞、萝卜、山楂等食材,而中药材则需要达到一定用量才会发挥作用,但同时药材的特殊气味也会影响食物的口感,因此很难做到既保证口感,又能够保证药效,因此对于食疗的效果也不可过分依赖。“
就个人而言,食疗在保证营养方面,主要是通过营养搭配均衡来维持健康,减少患病风险。它适用于广泛的人群,每个人都可以通过了解食物营养成分、合理搭配饮食,达到未雨绸缪的效果。
注重健康,合理膳食是好事,但不能太过极端,特别是对于疾病的产生和治疗。想从饮食上改变身体状况,追根溯源需要全面改变饮食习惯,多选择原生态食物及健康烹饪方式,食疗方法也应在咨询医生后有针对地选择。
专家建议
宝鸡市营养学会国家一级营养师王亮建议,在日常生活中应谨慎看待“食疗”,不能偏听偏信,更不能盲目依赖食疗,尤其是在微信等平台,看到食疗相关文章时,可通过以下几点判断一下食疗法是不是可信。
1.看发布机构,不是对口专业的不要信。术业有专攻,食疗这件事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讲,倾向于选择权威机构发布的信息。
2.立竿见影的方法不要信,改变健康状况,需要长期的努力。
3.仔细看看作者的学位、专业资格、工作单位。
4.想想是否跟某些利益相关,有些宣传食疗的文章,真正目的是向大家推销自己公司的产品。
华商报记者张甜甜
新闻推荐
插图/张永文急匆匆赶到学校,掏出各科作业准备上交。突然,手被硬邦邦的东西碰到了。我看见了熟悉的蓝色水杯。我愣了一下,从书包侧面取了出来,拧开盖子,一缕水汽悠悠地升起,心里的怨气,似乎一下子消...
宝鸡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宝鸡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