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林涌泉
1月26日,当记者赶在年前最后一次给远在合浦县沙田镇的父母送年货,路过山口镇丹兜村时,发现这里虽然离春节还有一周,但人们似乎已经提前把年过了一趟。
腊月的海风吹过村庄,吹过高低错落的小洋楼,吹过沿海延绵无尽的桉树林,将满地红色的碎屑连同尚未消散的鞭炮气味吹得漫天遍野。昨日喧嚣的锣鼓声仿佛依旧在原野林荫之间萦绕不去,一时间像极了刚刚过完大年初一的家乡。
当然,这一切还不足以让人真正收获到那种“焕然一新”的触觉。村里最大的变化,是冒出了一条崭新的水泥大道。
这条路,很新,笔直宽阔的路面仿似处子的肌肤一般“油光水滑”,像一条刚拆封的白色丝带一般铺展在茂密的桉树林之间,为整个村落映射出了一层清凉明亮的光泽。这条路的出现,不由得让3个月没回乡的记者有些吃惊,因为仅仅在3个月前,山口镇丹兜村沙田墩通向外界的这惟一一条道路仍旧是一条土路。雨天泥泞不堪,晴日尘土飞扬,害得往村外运送水产的车辆总是在这两公里的崎岖之途上“颠沛流离”……什么时候,出现了这么一条像模像样的水泥路呢?
无论是老人还是孩子,都仍旧沉浸在“节日”的欢闹当中。据说,那一场沙田墩乃至整个山口镇都久已未见的盛大庆典——为庆祝这条被命名为“沙田墩大道”的新路在2011年1月25日正式通车,那一日,村中彩旗猎猎,锣鼓喧天,喜庆的龙狮在人们的簇拥下竞相起舞。所有的人都来了,统一着装的学生和衣着艳丽的少女在道路两旁排出一列相当具有“中国特色”的欢迎队形,忙碌的礼仪小姐则忙着为来自四面八方的领导和嘉宾佩戴胸标。传说中的“省电视台”摄制组也出现了,村民们自豪无比地在镜头前点燃数十万响的鞭炮,赛过年的热闹让这条“沙田墩大道”的通车仪式,“真的像拍电影令人难忘!”
听村里老人讲,丹兜村村委会在去年10月18日那天开始动工修路,此举得到了北海市合浦县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支持,本村许多热爱家乡的知名人士慷慨解囊,再加上全部村民的共同努力,让这条拥有2880米长,宽4.5米的水泥路仅用3个月的时间便顺利竣工了。(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自此,这条“像被木匠用刨子刨过”的大道,一下子将丹兜村的沙田墩、莫屋、陈屋等几个自然屯串联了起来,解决了3000多村民多年来交通不便、出入困难的问题。
“要致富,先修路。”这道理谁都知道,因此,当人们为修建这条路而四处筹款时,来自国家、社会和个人等方方面面的力量都被成功地调动起来了。最终,沙田墩大道项目以“合浦县农村交通设施建设大会战”为契机,争取到了53万元的国家项目资金。但是,要修一条差不多3公里长的水泥路,仍有将近200万元的资金缺口。
于是,丹兜村走出去的“知名人士”们自发地集结了起来,为沙田墩大道的修建捐助了185万元——在这当中,光是南宁皇龙居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朝龙就拿出了145万。老人们都说,这条路是少年坎坷的杨朝龙每天风里来雨里去到镇上卖鱼虾给家人赚钱治病、不知走过了多少回的老路。回想起那天在通车典礼上杨朝龙声泪俱下的发言,村里人现在还是唏嘘不已。
来自合浦县政府的消息显示,这条路,目前是合浦县农村交通设施建设大会战项目中规格最高、质量最好、里程成本投资最多的一条“高等级乡村公路”。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这场深深改变了家乡面貌的“交通设施建设大会战”的持续和深入,记者相信会有更多像山口镇沙田墩大道这样的大路,出现在日益勃兴的“南珠之乡”,为人们的生活带来富裕的福音。
“田开美景,长朝福路腾龙世;墩越陈村,厚泽民生富海疆”——大道入口处,牌楼似地竖立着这样一副对联。村民们满载鱼虾的拖拉机和小货车已经开始在这副对联的中间进进出出,让人觉得就是这样一如往日的平凡与细碎,一点一滴地拼出了一个伟大的时代。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宋春风邓萍本报通讯员詹德胜水,对人类既是“利”,也是“害”。放眼广西乃至全国,尽管近些年投入不断加大,但水利基础设施依然薄弱。水利之困,困在投入!如何解题?发挥政府主...
合浦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合浦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