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曾俊峰
碧海蓝天,沙滩如雪,红树林绿影婆娑。从银滩向东,占地数千亩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海学院、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北海校区、北海卫生学校等大中专院校,占据了北海这个曾经以房地产闻名的城市最具升值潜力的“黄金宝地”。
北部湾畔如此壮观的场景,正将广西打造第三个高校密集区的蓝图变为现实。
破冰:兴建大学园区
作为中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产业基础薄弱、高素质人才梯队不足,一直成为北海城市复兴梦想的绊脚石。2002年,该市整合了原有土地进行盘整成立工业园区,2003年国务院批准设立北海出口加工区,萌动的产业复兴之路却屡屡收到来自各方对城市文化、人才需求的抱怨。
事实上,早在1992年,自治区政府、自治区教育厅及北海市就开始筹建北海大学,并于1993年成立北海大学筹备委员会。经过统筹指导,北海市政府征地3868亩用作北海大学校园用地,先后为北海大学筹建投资1.6亿元,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在自治区和北海市领导的坚持不懈努力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决定在北海筹建独立学院,并于2004年正式签署合作办学协议。北航北海学院作为“文化广西”战略的重要力量,被列为自治区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经过日夜奋战,2005年10月15日,在举世瞩目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后第三天,以培养中国航空航天人才而闻名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第一所独立学院——北航北海学院正式成立。
历经十余载努力,北海成功实现高校建设的破冰之路,扔掉了“惟一个没有本科高校的沿海城市”的帽子。
反哺:促进产业振兴
短短3年,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北海校区建设成就令人刮目相看。“现在北海经济发展迅速,尤其是电子信息产业潜力无限,我们学校现在招生情况非常喜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北海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甘勇告诉记者,今年新生达到4000多人,机械和电子信息等传统优势专业成为新生热选的香饽饽。
“今后,我们还将着力发展海洋电子、海洋机械、海洋通信等以海洋为依托的特色专业,为做大做强北海电子信息产业奠定更为坚实的科技与人才基础;为北海全面实施‘三年跨越发展工程\’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为当地建设做好服务。”甘勇说。
今年上半年,北海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6亿元,增长1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56.95亿元,增长25.5%。以长城电脑、建兴电子、永昶电子等龙头企业为主力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令人瞩目。全市电子信息产业职工接近6万人。
北海冠德电子公司负责人介绍,随着企业的快速发展,冠德北海基地已经超越广东基地,逐步成为在大陆最重要的发展基地,今年用工需求量近万人。“北海高校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人才支持。”这位负责人说。
记者了解到,除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北海职业学院外,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海学院也根据北海区位优势及整个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紧缺人才需求,设置经济与管理学院、软件与信息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规划与生态学院、旅游管理学院、东盟国际学院、现代体育学院、艺术学院等8个专业学院和23个专业;北海艺术职业学院还开设了前沿的动漫设计专业。
梦圆:加速高校建设
9月4日,投资超过1.6亿元的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北海职业技术学院西区一期工程正式投入使用,来自全国各地的4000多名新生进入新校区报到。而就在不久前,与之遥望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海学院第22栋学生公寓宣告竣工投入使用。
“一个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强有力的智力支持,我们拿出最好的地块,发展文化教育产业,不仅体现北海市打造广西又一个高校密集区的决心和信心,更是实现北海跨越式发展的迫切需要。”北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北海市副市长廖德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今年7月9日,由广西招生考试院牵头,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民族大学等12所高校与北海13家企业进行第二次座谈后,再次对进入北海合作办学表示强烈意愿。
从第一所高校在北海诞生,到众多高校对北海办学,北海市高等教育事业实现了跨越发展。截至目前全市已有5所高校,在校生2009年突破了2万人。北海已规划20平方公里的教育科研基地,预留了1000亩已经征用的土地作为创办北部湾大学的建设用地,力争到2020年高校达到15所,中职学校达到10所,科研机构达到15所。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曾俊峰本报通讯员李邦庆一次性拿出25个处科级领导岗位面向全国进行公推公选;公开报名人数突破550人,仅博士研究生学历人数就达110多人;实行统一时间步骤,统一程序方法,统一组织笔试、...
北海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北海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