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笔者陪同中央电视台“发现之旅”摄制组在营盘白龙古城拍摄专题片,从当地人士的介绍中了解到位于南城门遗址外原有三口古井,由于历史久远,已经湮没。最近,营盘镇为了挖掘整合白龙城的历史文化遗迹资源,开始对这三口古井进行探方挖掘,已经准确地找到了其中一口古井的所在位置,并完整地挖了出来。为此,在营盘镇有关人士的带领下,我们专程前往一探究竟。
挖了出来的这一口古井位于南城门遗址外的海岸小道旁。这是一口青砖围砌井壁的方形水井,井的口径约1米,井的口沿四周都铺上了石板条,与北海地区常见的古井没有特别明显的差别。只是井口中间多铺架了一块石板条,使井口成了“日”字形,令人费解。为什么要在井口多架设一块石板条呢?这个现象引起了大家的关注,有人认为可能是由于井水较深,增架这块石板条是为了让人们在打水时,能够一只脚跨在石板条上,既方便提水又省力。但是,这一说法并不能令人信服,脚踏井中岂不导致污染?古时水井提水都是用吊杆或轱辘,这样更省力又安全。同时,古代人对水井有着民俗崇拜,很多水井设有水井龙神位,让人跨过水井提水是犯忌的。因此,这口白龙古井的石板条应当别有作用。对此,也有人认为是为了方便盖井而设置。虽然对此众说纷然,但最终的答案还是要等到挖至井底,看是否有新的物证出现才能下结论。
白龙古井的出现,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就是,根据当地人士的介绍,另外两口古井的位置与已挖出来的这口古井相距不远,也是处于相同的海岸坡地上。这样就给了人们一个联想:就已挖出来的这口古井的规模而言,是足够一个村子的人使用了,但是三口水井都连在一起,可以想见起码当时在白龙城及周边聚居的人口一定不少。而且就水井建造的规格而言,所用的建筑材料与当地民居的建筑材料大不相同。根据现场考察,现存老城区内的老房,大部分都以夯土为墙——普通老百姓建房子时就地取材,用黄泥、砂土、石灰混合成“三合土”夯墙。而白龙古井的建筑材料是专用的青砖和石板条,由此足以证明,在当时的环境条件下,这口白龙古水井不只是为普通百姓的用水而建造的。而且,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白龙城曾作为采珠太监公馆、珠场司巡检、盐场大使署、千户防御所,县丞衙署、水师都守等衙门的驻地,周边不可能聚居大量百姓。因此,这三口白龙古井很大可能就是专为城内衙门建造的。至于建造的具体年代及用途,期待着白龙城这三口相连的古井在完成挖掘考证之后,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有助于揭开白龙城神秘面纱的信息资料。
新闻推荐
...
北海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北海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