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银海区获悉,自广西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银海区果蔬产业(核心)示范区去年9月起创建,目前已初现雏形。据该区初步统计,示范区农民去年每亩大棚产值超过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8万元,远远超过银海区乃至北海市农村人均纯收入。
大棚农产品扬名区内外
2009年,银海区大棚设施面积只有2000多亩。经过市、区、镇三级大力推广,至今该区大棚设施面积快速发展到1.3万亩,已成为广西大棚连片种植面积最大的示范区。
据银海区农业局局长梁子雄介绍,银海区大棚农产品经过多年发展,以其优异的品质扬名区内外,成为各地客商青睐的产品。据了解,由于大棚农产品受大棚保护,一般性的害虫无法进入大棚,同时大棚内广泛使用黄板、水(药)肥一体化、滴灌等现代技术,产品基本杜绝了农药的使用,生产出来的农产品要远优于一般露天种植的农产品,成为各地客商,尤其是海南客商的抢手货。海南农产品在全国有口皆碑,但当海南产品出现断档的时候,不少海南客商会专程来到银海区收购当地产品,用以“替代”海南产品。不少行内人士指出,海南农产品由于气温较高,多为露天种植,相较而言,银海区大棚农产品无论从外观还是品质上,与海南农产品都位于同一等级。
品牌效应促进农民增收
如今,由本地研发的“北甜一号”在银海区种植面积已占到当地甜瓜品种种植面积的一半。“北甜一号”、“西蜜25”等品牌在银海区遍地开花,每到收获季节,指名要求收购这些品种的外地客商纷至沓来。
梁子雄告诉记者,未来银海区果蔬产业(核心)示范区农民创收的增长点,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区对大棚农产品“品牌”的推广。据悉,大棚农产品的品质、安全性已得到客商和市民的肯定。在示范区建设的过程中,该区将重点扶持农民成立合作社、家庭农场甚至是农业龙头企业,注册一大批本地品牌的农产品,将产品打进高端市场,促进银海区大棚产品由量到质的转变,帮助农民打造“精品农业”。
“先富”带动“后富”
目前,银海区果蔬产业(核心)示范区内有400户农户参与到大棚种植,占涉及4个自然村总户数的84%。那么,对于剩下来的16%农户,银海区将如何帮助他们尽快脱离“后富”行列,实现共同致富呢?
据了解,这16%的农户之所以没有参与到大棚种植,主要原因有三方面:一是家中劳动力少,农户人口多是老人、妇女、小孩;二是资金短缺;三是土地面积分散,不利于大棚种植。针对这些问题,银海区采取了多项措施,促进示范区的健康有序发展。一是介绍劳动力到合作社打工。目前,银海区大棚农业所需要的农村劳动力非常紧缺,尤其是每年农忙季节。通过将这些劳动力(主要是50岁上下的老人、妇女)介绍到大的农业种植大户工作,农民每人每天收入可达100元,每月收入超过2000元,可大大促进当地弱势农民收入。二是流转土地。对于散布于田间地头面积不大、不适合大规模开发的土地,由村委或政府出面,帮助农户将这些土地流转到急需土地的农户手中,以有偿使用的方式出租给大户,每年每亩收入可达1200至1300元。三是扶持有意愿但资金不足的农户。该区专门拨出一笔资金,用于扶持家中有劳动力、有土地且有意愿的农户,以农户出一部分、政府出一部分的方式扶持农户参与到大棚种植中来。同时扶持部分硬件老化的大棚农户,帮助他们将竹木结构的大棚改造成镀心管大棚,增强抵御台风的能力,促进大棚升级。
新闻推荐
...
北海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北海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