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来自玉树的孩子将再度启程,回归家乡。告别学校,美好的未来在等待着他们。2011年9月15日,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的148名藏族学生顺利抵达滨州职业学院,开始在滨州的学习生活。一名藏族学生高兴地看着别在藏服上的团徽。藏族学生告诉记者,他们只有在重大场合和节日的时候才穿藏服。2013年5月17日,玉树学生离开滨州,返回玉树进行实习。说起家乡的味道,两个姑娘眼睛亮晶晶的,从柜子里拿出青稞炒面,认真地做起了糌粑。换上藏族的服装跳起家乡的舞蹈——奔放、含蓄、热情、沉着。本报记者 葛肇敏 张丹
编 者 按
5年前的一天,当148名玉树孩子第一次走进滨州职业学院的校门时,他们黢黑的皮肤、硬朗的面容、干净的笑容,便吸引了记者的视线,让人念念不忘。他们曾经经历的苦难,更让人心生恻隐和怜爱。5年来,对他们的关注从未间断,他们华丽的演出、开怀的欢笑、积极的进步、伤感的离别,都随着快门按动时的轻响被长久定格。
5年时间里,他们从中职毕业再到高职学成,足够让青涩顽皮的少年快速蜕变,把曾经单纯的成为牙医的念头,酝酿成回报社会、奉献家乡的理想。如今,他们再度启程,从此告别校园展翅北飞,为家乡建设贡献力量。
在滨州职业学院一间普通的教室里,面前的7个青海玉树学生将他们的故事向记者娓娓道来。记得4年多前第一次采访他们时,他们更习惯把记者“包围”在中间,你一言我一语七嘴八舌插话,说个没完。而这一次,他们规规矩矩地坐着,发言时会用心思考措辞。少了天真烂漫的率性,多了些许成熟的味道。
在2016年6月的末尾,他们再度启程,带着自己更丰满的羽翼和更厚实的行囊,告别学校,回归家乡。3年前,他们已经与滨州职业学院有过一次分别,这一次于他们而言,多少会习惯一些。相信这一次踏上人生旅途的他们,一定会变得更加自信坚强。
2011年来滨读中职,两年的学习让他们收获知识、结交朋友,多了一个“家”
时光回溯到2011年9月14日。148名来自青海玉树自治州的藏族学生,来到滨州职业学院读中职。他们中间,有121人学习药剂专业,27人学习口腔修复工艺专业。学校为了方便对他们进行统一管理,设了四个藏族学生班,并为他们制定了更科学合理的教学进度。
他们的年龄多在15至17岁,最小的才13岁,大多来自高原上的牧民家庭。2010年4月14日那场地震灾难的考验,也加速了他们的成长。在他们中,有的父母、亲人已经在地震中永久长眠。或许在那时,他们的心里始终有关于地震灾难的阴霾挥之不散,所以学医药、当医生成为他们大多数人的梦想。
学习说好普通话,努力把文化课赶上,习惯这里的饮食,起码每个月洗一次澡……初来乍到,有太多的事需要他们去改变。在两年的中职学习生活中,他们的普通话水平突飞猛进,在学习成绩迅速提高的同时,他们也在追求个人的进步,努力争取入党入团。更可贵的是,他们已经能够融入到这所学校中,并把这里当成家。他们爱食堂的馒头如同爱家乡的糌粑,他们在社团活动中结识汉族朋友,并邀请他们到宿舍品尝家乡美食。他们参加学校的歌舞、演讲比赛,去敬老院演出、服务,每月都会乘公交车去市区转转,买些喜欢的衣服、用品。
他们已经把自己融进了滨州这座城市。两年的时光倏然而过,2013年5月17日,他们离开滨州返回玉树,在当地的医院、诊所实习,一年后正式毕业。“我想把这里的一切都装在行李里带走,这里就是我的另一个家。”离开学校时,索南加措说,“如果有机会,我一定会回来!”
36人重回职业学院读高职,这里的教学质量、学习环境让我们信赖
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愿意留下来继续读高职,但这个愿望却并不容易实现。因为中职阶段有国家支持政策,他们学习期间学校不仅免收学费和住宿费,还会按月发放一定的生活补贴。但高职阶段不再有优惠政策,经济能力、家庭压力都是他们需要考虑的因素。
2014年9月,滨州职业学院迎来开学。在熙熙攘攘报名的学生中间,来自青海玉树的藏族学生们显得格外显眼。36名玉树学生,通过了职业学院4月份的单独招生考试,又回到了这个熟悉的校园,开始为期3年的高职学业。
记者了解到,一年的实习期里,他们多是在自己临近的县医院进行实习,药剂、检验,外科、内科,不同的专业都有他们的身影,其中的一位学生白玛曲朋甚至主刀做过阑尾手术,尽管缝合伤口的时候有些手抖,但手术成功后的成就感让他无比快乐。这一年的实习经历,让大多数学生树立了更为明确的目标:希望能把专业学精,将来更好地服务家乡的医疗事业。“再次回到这里,是因为能学到很多东西。这里的教学质量、学习环境、校园里的温暖、老师的关心,都让我们愿意回来。”罗松求永对记者说。为了解决学费,有的学生办理了助学贷款。
这36名玉树学生中,32人报了高职药学专业,4人报了医学检验专业。区别于三年前的单独编班,这一次他们直接分到各个班级中,纳入同普通高职学生一样的管理。
5年光阴,成为学校的“老资历”,留给他们的回忆快乐而美好
这36名学生,已经可以说是职业学院的“老资历”了。他们不仅喜欢家乡风味的牛羊肉、糌粑和酥油,也爱上了北方的美食,食堂的掉渣饼成了他们的最爱。最经常逛的地方,是中百商场附近的“潮流前线”,那里的衣服不仅时尚,也更加实惠。在校园里,他们与汉族学生顺畅地交流,在足球赛场、校园晚会、社团活动中不断地结识更多的朋友。校园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景,他们比谁都了如指掌。
5年光阴,4年的滨职校园生活,到了临别的时候,回忆也变得复杂。义西康卓说,她最难忘的,是在校期间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这也是148名玉树学生中,惟一一名“转正”的党员,这让她倍感骄傲。“成为党员,就要全心全意为大家服务,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义西康卓说。她把自己写好的“自我鉴定”给记者看。“两年的大学生活,使自己的知识水平、思想境界、工作能力等方面都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在这即将告别大学生活的时候,我将以饱满的热情,坚定的信心,去迎接新的挑战。”她写道。
或许群体共有的经历,更容易有深刻的记忆。2015年元旦,玉树学生的辅导员谭念念老师组织了一次包饺子活动,班里藏汉两族55名学生一起参加。这是藏族学生惟一一次在学校跟老师、同学们包饺子,也让他们更有一种家的感觉。“大家各自分工,有人和面,有人擀皮,有人包,就像一家人一样,很温暖,也体现出了班级的凝聚力。”罗松求永说。
而在两年学习生活中,他们比以往更多了一种责任与使命。“更加珍惜这边的生活,怀着对母校的感恩,想要回报社会、回报家乡。”原玛曲忠说,“上一次毕业有可能回来,而这一次,就真的回不来了。”他选择了药学专业,课业更侧重于制药方面的知识,未来将胜任制药厂、药房或者药店的工作。
在老师眼中,孩子们的蜕变清晰可见
刘文通是玉树学生的第一任辅导员。从2011年到2013年,他在负责督导藏族孩子们学习的同时,还要照顾他们的饮食起居,可谓“又当爹又当娘”。他的真诚与付出也打动了这些藏族学生,孩子们管他叫“阿爸”,见到他就像见到父亲一样服服帖帖。再一次见到这些孩子们,也让刘文通清晰地察觉,时间带给孩子们的蜕变。“他们变化太大了,不仅个子长高了,性格也变得收敛了许多,不像之前那么‘粗野\’了。”刘文通说,“学习的积极性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2015年1月,谭念念开始担任这36个玉树孩子的辅导员。虽然只有一年多的交集,却让她感触颇深。“这些学生们平时很活跃,不论课上和老师们的互动,还是课下和老师的交流,都特别热情、主动。”谭念念对记者说,“很多任课老师向我反映,这帮孩子们相较于其他学生,见了老师更热情有礼貌,他们不管在校园哪个角落见到自己的老师,都会大声问好。”
尕桑尼玛和仁曾文秀是谭念念最放心的两个学生。“一开始这个班级比较乱,这么大的学生,闯祸啊、起冲突啊也在所难免。有一段时间,班里的班委都不想干了,班级秩序一团糟。”谭念念说,“后来,我发现了尕桑尼玛,他是特别有正义感的小伙子,人也特别善良懂事,他主动提出来愿意当班长,帮我管理好班级。班里的卫生、纪律,他都会带头干好,从不会抱怨干得多。平时哪个同学遇到问题、有困难了,他都会挺身而出。”
而在其他的任课老师眼中,这些藏族学生的求知欲望尤其强烈。课堂上会和老师频繁互动,课下也会追着问问题。尽管他们底子差,但懂得在学习上加倍努力。在任课老师眼中,现在他们都成熟了,在滨职的几年成长了很多,能更好地管理自己、控制自己。
心怀感恩,立志回报社会、奉献家乡
“我想回家乡的医院,找个专业对口的工作,比如药剂师。”
“我想在外面闯闯,比如留在山东多学习点知识。有了丰富的经验后,再回家去医院工作。”
“我考虑先赚点钱,积累点经济基础,回家开个诊所创业。”
谈到未来,他们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规划。“对现在的自己有信心,但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必须要更上一层楼,让羽翼更丰满一点,一展宏图!”罗松求永说。他们也比想象中成熟得多,不肯停止学习的步伐,保持积极进取的热情,想要成为更美好、更强大的自己。
如今,这些藏族学生有个共同的目标,就是好好学习,成为对家乡有用的人。他们告诉记者,家乡尽管贫穷、尽管经历磨难,但在八方援建之下,已经有了好的医疗设备,而最紧缺的,就是能够使用这些设备的人才。他们经过4年的专业学习,毫无疑问将成为当地的“专家”。凭自己的所学,为家乡作出贡献。“这些年我们一直怀着感恩之心,唯有用自己的成绩,回报所有关心我们的人。”他们说。
新闻推荐
筑起“关爱之家” 提供“温暖之家” 促成“团圆之家” 滨州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贯穿“家”理念本报记者 张猛猛 本报通讯员 刘飞鹏
...
滨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滨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