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产批发搞得好好的,他非要转行去养奶牛;三聚氰胺事件阴影下,整个奶牛产业都遭重创,他却非要继续投资扩规模;奶牛产业顺风顺水时,他又要跨行投资搞旅游……
他走的每一步,有众人的不解,有时也有家人的反对,他却每每能逆势成功。他,就是沾化区人大代表、大高奶牛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薛玉华。
我们走进合作社养殖基地,看到存栏上千头奶牛的标准化牛舍蔚为壮观,偌大的规模和作为奶源供应商与伊利集团的稳定合作关系,昭示着合作社良好发展前景。而牛舍后大片整齐的大棚与果园也已悄然建起来。这些还没等看清楚,他又讲起了他要搞的牛奶火锅,如何让游客留下来,体验这个农场的乐趣。
放弃赚钱的海产批发生意,一门心思当“牛保姆”
沾化濒临渤海湾,特色海产品丰富,20多年前,薛玉华曾做海产批发生意,效益很可观,他也因此成了村里最早的万元户。
1996年,他的二叔从部队转业回来,带回了13万元的转业安置费,这在当时是一笔不小的资金。他二叔说:“我投上这十几万,你带着我搞海产批发吧?”没想到,二叔的想法却遭到了薛玉华的反对。
薛玉华解释说:“海产批发市场不稳定,风险大。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喝牛奶的人越来越多,我寻思着咱养奶牛肯定能赚钱。”他的想法遭到家人的一致反对,“咱村里就有养奶牛的,还没有咱批发海产品赚钱多”。
虽然薛玉华当面不表态,可他背地里拉上妹夫跟二叔三人合伙买了7头奶牛,开始了小作坊养殖。几年之后,养奶牛并没有带来多少收益,家人有些着急了。可薛玉华推测牛奶日后肯定能走进寻常家庭,于是一门心思地扩大规模。
苦于资金不足,他就先办了个“托牛所”,把其他散养户的奶牛引来“入托”,他来当“牛保姆”,还聘请兽医对入托奶牛跟踪服务,配置了不锈钢恒温冷藏储奶罐和真空挤奶器,既降低了生产成本又提高了产奶质量。
散养户“入托”无形中抱团扩大了规模,不但牛奶能卖上价去,还让村民能腾出时间外出打工,滨城、阳信等周边县区的散养户纷纷把奶牛送来托养。到了2008年,“托牛所”占地面积达到1500平方米,建成牛舍32间,并配套了饲料仓库、管理房等设施,奶牛存栏量达到1000头。
奶业市场“冰河期”硬要逆势扩张
眼看着“托牛所”里的奶牛越来越多,效益越来越好,家人总算长舒了一口气。就在此时,一个噩耗迅速传来。
2008年9月,“三聚氰胺事件”闹得沸沸扬扬,各大乳制品生产企业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零散养殖户更是无力抵御市场“冰河期”的重压。
眼看着奶牛市场遭遇寒冬,很多托养户慌了神,纷纷着手转行撤资,力求把损失降到最低。薛玉华的家人也开始劝说,赶紧想办法把存栏的奶牛处理掉。
这时,薛玉华的“反常”举动再次遭到家人的反对。“我不但不转行,还要扩大规模。”他认为,这次三聚氰胺事件造成整个奶业“大地震”,但这也是市场大洗牌的时候,不合格的产品被淘汰,优质产品必将迎来春天。
顶着家人反对的巨大压力,薛玉华在村里租了38亩土地,成立了大高奶牛专业合作社,把那些散户想卖掉的奶牛收拢到合作社,奶牛存栏量达到了上千头,他从“牛保姆”成了合作社的理事长。
合作社刚成立,薛玉华就定了调子:不论任何时候,牛奶的质量都是第一位的。为此,薛玉华专门以每年10万元的薪酬聘请了2名专业兽医,技术经理的薪酬更是达到了每年15万元,优秀管理人才的引入为合作社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技术支撑。
从饲料采购到养殖管理,再到挤奶存储,合作社各项技术设备均达到了业内先进水平。在合作社步入正轨不久,经过各项严格检测,伊利集团与大高奶牛专业合作社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
“养牛的”非要跨行投资搞旅游
大高奶牛专业合作社在汹涌的市场洪流中破浪发展,企业效益连年攀升,从当初的“小牛栏”渐渐发展成远近闻名的奶牛养殖基地,年产值维持在1700万元左右。
2013年,就在别人看来顺风顺水的时候,“不安分”的薛玉华又一次作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建设循环农业产业园,开发生态休闲旅游项目。
这次,家人的反对声更高。“好不容易有了今天的好局面,不趁机生产牛奶赚钱,搞啥产业园?”“这么大岁数了,对旅游项目一窍不通,万一赔了咋办?”
薛玉华认为,现在全国都在搞供给侧改革,我们滨州、沾化也都在大力发展全域旅游业,开发生态休闲综合旅游项目是合作社发展的一个重大机遇。用牛粪上地,种出绿色蔬菜水果,再把旅游采摘、餐饮娱乐也开发出来,这里就成了一个乡村旅游基地,有了人气还愁聚不到财气?
劝服家人后,薛玉华以每亩高出市场流转价300元的价格流转了650亩土地,新建了15个蔬菜大棚,种上土豆、甜瓜、大蒜等瓜果蔬菜,在露天大田里种上苹果、樱桃、冬枣等水果,建起了种养循环经济产业园,用他的话说,“这里三季有果采,四季有果吃”。
现在,大棚里的土豆、芹菜、大蒜、甜瓜喜获丰收,很多游客嗅着田园的气息来这游玩采摘。在台湾考察时,薛玉华对当地的牛奶火锅念念不忘。“既新鲜又营养,我打算在园区也上牛奶火锅项目,咱有自己产的牛奶、蔬菜和牛肉,肯定能把游客留住。”
在个人致富的同时,薛玉华不忘把发展的成果与乡亲们分享。现在,合作社免费为全村供应沼气,每年大年初一,薛玉华还为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发红包。合作社里的务工人员也多为本村或邻村村民,园区还专门吸纳了十几名残疾人就业,在合作社的辐射带动下,有100多个家庭走上了脱贫致富路。
一位普通农民凭借着敏锐的市场洞察力、超前的行业判断力和坚决的经营执行力,出人意料地走了三招“险棋”,产业越做越大、越做越强。
新闻推荐
堤防工程·通衢大道·黄河风情带——写在滨州南外环拓宽改建工程顺利完成半年任务之际
...
滨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滨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