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辉 本报通讯员 张春峰
7月8日,记者来到市级贫困村——高新区小营街道范家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整洁干净的柏油路,往里走,有为贫困户新建的房屋,而离村庄不远处,一个占地80亩的蔬菜大棚项目也已规划完毕。
村里人说,一年多的时间就有这么大的变化,多亏了市质监局派驻高新区小营街道范家村“第一书记”王海滨。
新建3纵5横道路1800米,破解村民行路难困局
要想富,先修路。2015年5月到任的王海滨,干的第一件事就是修路。
范家村地处小营街道最南端,村民收入来源以粮棉种植和外出打工为主,共有171户525口人,其中贫困户17户34人。范家村是老旧未规划村,村内3纵5横8条道路全部年久失修。
“很难想象村里的路况会这么差,”谈到初到范家村时的感受,王海滨感慨不已,“别说有柏油路,就是村内的土路也不平坦,到处坑坑洼洼,一遇下雨天,更是泥泞不堪,村民出入非常不方便。”
路,是压在范家村村民心头最重的石头。为了把这块“重石”移走,王海滨与村“两委”班子带领村民开始了道路基础设施建设。
修路需要大量资金,而范家村又没有任何集体收入,怎么办?为此,王海滨积极争取市质监局支持,协调了70余万元修路资金。
2015年10月,驻村5个月后,王海滨带领村民新建3纵5横主干道路1800米,并完成了3600米排水沟建设。
今年6月,为方便村民开展蔬菜大棚种植,王海滨又积极争取高新区、小营街道资金支持,完成了村东700余米的生产路建设,取名“富民路”。
至此,范家村多年无力改变的行路难困局,在短短一年内得以扭转。
目前,范家村正准备铺设约5000平方米的巷道胡同。王海滨笑称:“等到巷道胡同铺设完毕,村民进出村子,身上就可以不沾土了。”
流转土地建设大棚蔬菜种植项目,帮助村民脱贫致富
路修起来之后,王海滨将目光转到村民脱贫致富上。
扶贫脱贫的政策措施很多,如何选择最适合村情实际的可持续发展路子显得尤为重要。经过征求村民意见,多方考察论证,范家村最终确定流转土地80亩建设大棚蔬菜种植项目。
目前,范家村成立了滨州市高新区常绿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拟利用扶贫资金建设蔬菜大棚,出租给村民经营。一方面增加村集体收入,支持有种植愿望但无力建设大棚的村民;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合作社吸收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就业,帮助他们尽快脱贫。
同时,王海滨整合村里分散的20余户、100余亩的蔬菜种植资源,在生产资料购置、种植技术推广、蔬菜销售等方面规范经营发展,提高蔬菜种植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抗风险能力,逐步实现蔬菜种植集约化规模化。
使出浑身解数让村民过上舒坦日子,提升幸福指数
就在前不久,村民李建业忙坏了,家里来来往往都是帮助搬家的乡亲们,粮食、家具、种粮种地的家什儿……大伙虽然忙得浑身是汗,但心里都为他感到高兴。
原来,李建业已经60多岁了,无儿无女,是村里的贫困户,家中住房多年失修已成危房,住在里面非常不安全,老人虽有改善住房的意愿但自己无力改变。
王海滨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为李建业申请了危房改造项目,选新址为李建业修建房屋,圆老人一个安全的住房梦。上面提到的村民为他搬家,是在新房建起来之前先将他暂时安置到安全的住房内。
现在,新房建设已接近尾声,用不了多长时间,李建业就可以住进新房了。李建业说:“村里为我申请了低保,又帮我建了新房,我真是高兴啊,都是党的政策好啊。”
这样暖心的事不是个例,把五保老人送到高新区敬老院、为蔬菜种植户联系保险事宜、邀请市歌舞团、吕剧团“送戏下乡”……王海滨使出浑身解数,就是想让村民过上舒坦的日子。
为进一步提升范家村村民尤其是老人的幸福指数,王海滨还积极筹建集健身小广场、休息室、文体活动室功能为一体的农村幸福院和活动场所。目前此项工作正在顺利推进中。
新闻推荐
滨州市“三夏”农机化生产圆满结束 小麦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9%以上
...
滨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滨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