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满怀憧憬的贫困大学新生顺利入学,从7月16日起,本报延续多年的品牌栏目“圆梦大学”再次启动,在团市委以及社会爱心人士和企业的大力支持下,截至目前,已经有50多位品学兼优的贫困大学新生通过本栏目获得资助,顺利迈入大学校园。
希望工程点燃贫困学子新希望
文科576分,利辛县刘家集乡翟腰楼19岁的翟晓强顺利被安徽师范大学法学专业录取。然而一张承载希望的通知书,却让一家人犯了愁。
为了给儿子凑点生活费,年近50的翟景山夜以继日地在县城里做木工,由于劳累过度而病倒在床。其妻子也因为伤心过度一病不起,每日以泪洗面。面对家庭的困境,翟晓强一度想过“不上学了,外出打工挣钱后再读书”。就在这个当口,希望工程“爱心圆梦大学”活动给了翟晓强新的希望。
8月18日,在团市委联合市银监局共同发起的2010年希望工程“爱心圆梦大学”的捐助仪式上,16万余元的捐款,让和翟晓强一样的贫困学子们,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共青团谯城区委员会、共青团涡阳县委员会、共青团蒙城县委员会、共青团利辛县委员会都先后在辖区范围内开展希望工程“爱心圆梦大学”活动,让数百位贫困学子顺利踏入大学校园。
爱心人士 铺平寒门学子入学路
20来岁的“小王”,小时候因家贫辍学。自工作以来,他深深体会到读书的重要性。在看到本报圆梦大学系列报道后,他在自身经济困难的情况下,用2000元现金帮助了谯城区的5位贫困大学新生。
亳州籍打工青年张春涛在看到谯城区城父镇高卜村东花行的蒋蓓增的事迹后,深受感动,乘着返乡的空隙,将500元现金通过本报记者转交给蒋蓓增。市区金铎公证处公证员王启发驱车到蒙城,冒着小雨将1000元现金和其他礼物送到单亲女孩褚兰手中。涡阳县热心市民赵辉把2000元资助款送到家境贫寒的孪生姐妹尹纯娇和尹春巧手中。
还有一位热心助学者,相信很多人对他的名字都熟悉,他就是70多岁的爱心老人刘汉章,自2003年本报推出“爱心圆梦大学”行动开始,刘汉章老人就通过本报对贫困大学生进行资助。今年在2010希望工程“爱心圆梦大学”捐助仪式上,刘汉章老人捐献现金3000元。
从《暑期打工,只为大学圆梦》开始,本报“2010圆梦大学”系列报道就得到了很多热心市民的积极响应,因为有了他们,那些贫困大学新生入学的道路才更加平坦。
以捐为乐 爱心单位义举情动药都
每一个贫困大学新生报道的背后都是暖暖的情意,除了很多热心市民个人捐款外,勇于担当、富于爱心的药都各单位、企业也都纷纷献出爱心,为这些贫困学生插上腾飞的翅膀。
8月13日,父亲因病去世,家中负债累累的单亲女孩褚兰一颗悬了很久的心终于放下了,她没有想到自己的求学困难这么快便得到了解决。当蒙城县工商系统干部职工携手几家企业为她送去1万元的爱心捐款时,褚兰母子热泪盈眶,因为这笔钱代表着褚兰终于可以顺利入学了。
8月24日,民营企业涡阳金禾肥业有限公司对本报报道过的10名准大学生进行了资助,每人资助2000元。蒙城县太阳雨太阳能公司派出人员和车辆跟随记者走进乡村,走进贫困大学新生的家中,一起关注他们的生活状况,并尽量帮助他们解决困难。贵雅酒业对本报圆梦大学系列报道给予大力支持。因为有了这些爱心企业,50多位贫困大学新生的入学旅程才更温暖。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因为有了那么多双关注的目光,因为有了那么多温暖的臂膀,贫困大学生迈入校园的路途才变得愈加平坦。不仅如此,因为知道求学机会来之不易,所以他们更懂得感恩和回报。很多接受捐助的大学新生都表示,一定会牢记这份厚重的恩情,化感恩为求学动力,完成学业后积极回报社会,在自己有能力的条件下举起爱心接力棒,资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任雷)
新闻推荐
本报讯(刘立保)为把廉租住房保障对象扩大到更多困难群体,近日蒙城县再次降低保障准入门槛,扩大保障范围。目前,城关镇各社区正在对申请廉租住房保障家庭的收入、成员及住房状况进行初审。该县...
蒙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蒙城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