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中国好人”中的亳州面孔
□本报记者 孟龙
凡人善举,润物无声,“中国好人榜”频现亳州面孔,截至目前,亳州市已经有30人被评为“中国好人”。
“一群好人,无数感动”,他们一个个看似平常的“小爱”之举,却奏出了守望相助的大爱乐章,成为亳州市乃至全省公民道德建设的新群体、新亮点。
1
他们都有一个名字:“中国好人”
面对诱惑,坚守道德,是一种诚,普通人的“诚”,构筑起整个社会的“信”。
涡阳环卫工人马素兰捡到的包里,有几万元的现金。这位清贫的女工毫不心动,找到失主后,如数归还。失主对马素兰千恩万谢,非要拿出5000元给她表示感谢,这位环卫大姐说得爽气:“几万块钱都还了,干嘛要你5000块钱。”
助人为乐,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孙继峰每月15日定期来到亳州市福利院,为福利院的老人们义务理发;老家在谯城区大杨镇闫小楼村的闫龙泉是位药商,常年在贵州等地做药材生意,见村里的路很难走,先后三次出资修路,为的是乡亲们出行方便。
蒙城县机关干部梅志强路遇车祸中的随俊锋,没有任何犹豫,立即将其送往医院抢救,并自己垫付了医疗费用;蒙城县园林处洒水车驾驶员常和广已连续七、八次跳入深水塘救人于危难,但面对被救者送来以示感谢的钱物,常和广却总是婉言谢绝。
面对歹徒,临危不惧。2010年8月1日,市公安局淝河派出所民警冯玉超,奉命执行抓捕在逃犯罪嫌疑人桑某的任务时,被嫌疑人故意驾车撞倒。后被确诊为脊椎骨压缩性骨折的冯玉超,忍着疼痛继续追缉逃犯两公里,最终将犯罪嫌疑人抓获。
敬业奉献,不是简单的对自己工作的一种热爱,而是一种坚守,一种创造,一种面对困难百折不挠的毅力。刘伟民,20年育种富乡邻,无数次的试验、失败,再试验、再失败。直到1997年,他终于在小麦高产和优质的结合上取得重大突破,成功培育出集高产、稳产、优质、多抗于一体的小麦优质品种——“皖麦38”,并先后荣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也终结了国内强筋面粉依赖进口的历史。
李传杰1997年毕业于安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专业,参加工作以来,一直战斗在利辛县传染病工作的第一线。默默无闻地为患者奉献,换来了千万个家庭的祥和幸福,被患者称为“人民信赖的好医生”。
百善孝为先。彭影,面对病中的婆婆,她每天给老人擦洗身体,定期洗头理发,老人身上穿的、用的时刻都是干干净净,没有一点异味。“俺的儿媳妇孝顺,会体贴人,是最好的儿媳妇。”老人由衷地说。
没有什么丰功伟绩,他们只是我们身边再平凡不过的一群人。一次次践行着道德的义举、传递着道德的力量,让他们有了一个共同的称谓:“中国好人”。
2
大义面前,
他们不再平凡
他们是一群平凡人,但在危难时刻、大义面前,却有不平凡的壮举。去年12月初的一天下午,一位58岁的老渔民从冰冷的涡河水中救出三名女孩,他就是蒙城县城关镇嵇康社区58岁的老人张长河,因河水温度过低,接连几天发烧感冒卧床不起。事后,当问起救人的事,张长河老人直摆手:“不值得说,不值得说,这是谁遇到都会救的。”
24岁的涡阳农民张大虎在合肥是位普通的农民工,但是却做出一件不普通的事,感动着江淮大地,他为天津的一位和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血液病患者捐献了造血干细胞,成为全省首位农民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一张张可敬的面容被群众所铭记,一个个感动的故事在百姓间传颂。
2010年8月10日,在亳州市中心血站,亳州首位“捐髓”初配成功大学生梅艳洁,顺利完成血样采集,血样即以特快专递方式寄往北京进行再次配型。据悉,这是亳州市首位捐髓者初配成功,造血干细胞的受益者是一位美籍华人。
14岁的蒙城花季少年刘梦飞看到同学江伟不慎落入水中,果断勇敢地跳入水中,对江伟实施救援。同学得救,小梦飞却因体力不支,最终献出了年幼的宝贵生命。
3
“亳州人不薄”
渐成药都品格
“自古亳州多壮士,如今处处见好人”,亳州是一片崇尚英雄、充满大爱的热土。
他们或助人为乐、或见义勇为、或爱岗敬业、或诚实守信、或孝老爱亲。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和可歌可泣的壮举,但他们以平凡、朴实的善举,在完成自身道德模范塑造的同时,也给社会以最美丽的风景,赢得人们普遍的尊敬。
“当好人受尊敬,做好人有好报”如春风拂面,花开亳州,做好人的风气越来越盛,越来越多的平凡人乐于见义勇为,愿意做好事,做一个好人。
谯城区年近七旬的张西军老人是有名的助人为乐模范,他每日的“工作”就是上街修补路面、帮助需要帮助的人、维护城市创建成果,成为了药都“活雷锋”。
“爱心俱乐部”是中国亳州网的网友们发起的一个青年志愿者公益组织,自成立以来,先后组织了多次慰问贫困家庭、义务献血、清理街头“牛皮癣”等公益活动,每次都在网友们的积极参与下得到顺利进行。
自2007年初,涡阳县至高公镇的30辆农班车一直免费接送身患尿毒症的涡阳县高公镇后徐寨村村民徐金杰。几年来,共计为因病致贫的徐金杰节约车费近万元。车主们共同用爱心温暖着徐金杰。
因真实而感动,因亲切而效仿。他们虽朴实无华却精神高尚,虽岗位平凡却贡献突出,正是众多的“好人”,使得“亳州人不薄”逐渐凝结成我们的城市品格。
↑亳州晚报关于“中国好人”的报道版面
新闻推荐
本报讯(丁静 李锦文)监控摄像机、“电子狗”、“气死贼”、紧急救助按钮……近日,记者从蒙城县公安局获悉,如今这些技防产品正在织密农村治安网,群众安全感明显上升,该县板桥、范集两镇还成为...
蒙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蒙城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