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蒙城县,半个战国城”,“一口能吞二泉三江四海五湖水,孤胆敢入十方百姓千家万户门”,遍观蒙城,从庄子祠到文庙,从机关企事业单位到街道社区,楹联随处可见,几乎无处不在。
古韵长街墨生香
蒙城县的北大街是一条古老的街巷,书店、药房、布店、理发店……一条青石板路两旁沿街的两层小楼聚集着许多小商品经营户。
老街,承载着这座古老小城的记忆与发展。老街,也是蒙城作为中国楹联之乡的最好见证。这里,已经成为楹联文化一条街。
“凭楼眺远:南瞻佛塔拄天,北赏涡河泻玉,东观冷涧飞虹,西望狼峰霁雪。八景烟霞留客步;凝目思贤:男效周元浴血,女传金定助夫,老赞华经论道,幼崇黉府学知。四时钟鼓醒人心。”横跨老街的钟鼓楼上,悬挂着中国楹联学会副会长、《中国楹联报》总编卢晓撰写的一副巨幅楹联。
“整幅联以钟鼓楼为背景,艺术表现了蒙城是个人杰地灵的地方。”卢晓介绍,这幅对联高5米,宽0.7米,每联35字。上联紧扣蒙城“地灵”这个主题,以写实的手法描写了漆园八景的其中四景,下联则着墨于蒙城古今人物。
穿过钟鼓楼走进这条街,你可以看到几乎每家每户门前都悬挂着对联:
“缝裁精致合君意,样式新奇称客心”,这是一家裁缝店门前的对联。
“梳寄古今缕缕情,篦生毫发丝丝润”,这是一家梳子店门前的对联。
“筛出流金岁月,网来合意春秋”,这是一家筛网店铺门前的对联。
“原先这条街是有名的小商品批零集散地。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大,商业经营户不断外迁。政府现在将这条街打造成楹联一条街,将诸如打铁这样的蒙城传统工艺集中于此,使之成为蒙城的传统文化聚集地。”卢晓说。
庄周故里新名片
“深浅皆成趣,雅俗均可赏。”卢晓说,楹联作为中华民族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在蒙城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不独机关单位、名胜古迹,甚至大街小巷、茶肆戏楼中亦不乏好联。
但如何使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糅合、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相统一,使庄子故里蒙城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焕发活力,体现现代城市文化特色,这一直是蒙城县在思考的问题,也是蒙城县一直在努力的方向。
“挖掘楹联资源,繁荣楹联创作,必须把蒙城楹联文化这张名片发向全国!”蒙城县文化体育旅游局副局长兼旅游发展中心主任聂培介绍说,近年来,全县上下不断拓展楹联文化功能,用楹联文化包装城市,可以说,楹联文化在蒙城县得到了蓬勃发展。
2008年12月25日,中国楹联学会命名蒙城县为“中国楹联之乡”,这也是安徽唯一一个“楹联之乡”!
楹联因之再兴,蒙城因之有名。
中国楹联之乡的美名正是蒙城文化软实力的象征,更是人文蒙城建设的丰硕成果。
齐挥椽笔共风雅
“获得‘中国楹联之乡\’不能是终点,而应是起点!”聂培介绍,蒙城以此为契机,竭力打造先进楹联文化品牌,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增加城市文化内涵,并通过开展“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五进活动,来普及楹联文化。
“现在蒙城县学联、用联的气氛非常浓,我们楹联报社的同志也经常深入学校、医院去讲楹联知识,每年都和企业合作搞新春联创作大赛活动。”《中国楹联报》副总编、县文联工会主席郏云海对记者说,春联创作大赛活动分为出句征联、短联(信)拜年和自由创作春联三种类型,元宵节后组织评选颁奖。
“文化古城千家送福,庄周故里万物迎春”,这是一副印在去年以县委、县政府名义印制的邮政贺年片上的对联,并向在全国各地的蒙城游子邮寄,送去了家乡的记挂和祝福。
“这副对联就是我们楹联报社同志创作的,很多在外的蒙城游子收到这副对联都很激动!”郏云海说,“现在蒙城人过春节都喜欢编发对联来相互祝福!”
一系列的活动激发了人们的春联创作热情,一批讲究辞藻的运用,对仗工整、意境深远、欢快喜庆的优秀春联短信也应时而生。
“就连我们县纪委都是用发春联短信的方式提醒党员干部廉洁自律!”为倡导勤俭节约,反对奢侈浪费,蒙城县纪委在祝福全县党员干部过一个文明祥和、清廉节俭的节日同时,提醒党员干部廉洁自律,防止年终突击花钱和用公款拜年送礼等不正之风的发生。
新闻推荐
本报讯(白枫 刘志杰)蒙城县岳坊镇围绕“五级书记带头大走访”活动,组织机关及人大代表进村访“四户”,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一是走访...
蒙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蒙城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