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过后,天气转晴,正是踏青春游好时节。有朋友在网络上发出灵山踏青品烧烤的聚会邀请。帖子发出后,应者如云,相约周末驾车小涧,共赴灵山烧烤大会。
灵山不远,车程不过半小时;灵山不大,却也一片葱茏,高低起伏;灵山不高,在广袤的淮北平原上,依然形高于众。山坡缓缓,了无台阶。漫步在山道上,更似闲庭信步。山脚下,房舍俨然,有良田美景桑竹之属。麦苗青葱,正欲拔节。菜花鹅黄,馥郁满面。塘水清冽,浸肤入肌,春阳热情,激荡情怀。山坡上繁花星罗棋布,白色的,黄色的,紫色的,叫上名字的,叫不上名字的,觉得都挺好看的。
野菜正旺。茅草还没长出来,野葱却已绿意盈盈,在向阳的山坡上一丛一丛满是的。荠菜呼朋引伴地生长着,向游人争相邀宠。不大一会儿,便可挖上一大捧。苦菜正旺,东一棵,西一棵,欢快地生长着,比起清秀的荠菜,显得更是招摇。而小蓟嫩刺初绽,似怀春的少女,欲语含羞,在春风里腼腆地依偎着。还有一种野菜,我们叫它双双芽子,长得很是苗条,可以蒸,可以炒,可以开水濯后晾干包馅馍,好吃得很,就是不知道学名叫什么。好像听谁说过叫半夏,后来才知不是。胡乱猜测,也许是野蒜的一种吧?
山多刺槐,呈丛生状。一不小心,会牵袖扯衣,热情有加。荆树楮树,高低掩映。遍寻山野,无独秀之峰,称九顶灵山,盖其峰多矣。
山顶有寺,曰九顶灵山寺。绿竹掩映,金碧辉煌。《蒙城县志》记载,灵山因古代林木遮天,豺狼出没,当地俗称狼山。山有九顶,最高顶海拔87米。狼峰霁雪,为蒙城八景之一。明代诗云:“狼峰霁雪谁比洁?六月寒光冷似铁。奇峰突出玉笋班,古寺造成银宫阙。”
九顶灵山寺最初叫昭明寺。明代梁武帝萧衍爱妃丁令光为蒙城小涧人,生儿萧统。丁妃逝后,被追封为太后。唐贞观初年,尉迟敬德监工重修蒙城万佛塔时,同时在丁令光家乡狼山之颠建寺,并以丁氏所生太子昭明为寺名。北宋元丰八年,被史学家称为女中尧舜的北宋宣仁圣烈高太后垂帘听政,对群臣说:“不得已而为之,妇女当阳非国家盛世也。”因高太后家乡在狼山之南不足十里,家乡后人便取高太后所言“当阳”二字,把昭明寺改名为“当阳寺”。当阳寺经历元明清,数次兴废,至清中叶,求神问卜者络绎不绝。因其签灵验,被众香客称为灵山寺。寺院遂从众愿,正式更名为九顶灵山寺。大殿正中有一古井,俗称海眼。传说有好事者将麻鸭投入井中,一个时辰之后,麻鸭从西南涡河中浮出,游得更欢。后经战乱,庙宇损毁,文革中,更是遭遇灭顶之灾。至上世纪末,灵山寺下寺全废,仅山顶上寺残存破房十余间。
山寺女主持释果跃正在城里参加县人大政协两会,未曾得见。只觉每次登山,均有变化,均有发展。从十年前十余间荒舍空宅,到现在客房栉比,殿内金身遍布,铜钟悠悠,炉檐叠叠,红绫飘飘,香客虔虔。叹人生虽苦,精神自乐!
野炊灵山,山多了几分烟火,野炊灵山,人多了几分灵气。酒足饭饱,尽得逍遥。打扫一下战场,在充满诗意的春风里,不要给灵山留下任何负担,只留下一份美好的回忆……
新闻推荐
村官不算官干好不简单 走近亳州市第四批下派干部 □孟龙张从彬申文件
下派干部为农民带来中药材种植技术。从城市到乡村、从机关到农村、从办公室到田间地头、从干部到农民…… 他们是一群优秀的共产党员。他们是一群由机关走进...
蒙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蒙城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