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商王盘庚和族人曾印下了耕耘的足迹;在这里,宋朝将军檀道济留下了“唱筹量沙”的美谈;也是在这里,抗日名将彭雪枫谱写了不屈的历史……虽已风光不再,但檀公城就像一位历经风霜的老人,为我们讲述着这片土地上岁月的变迁。
三墙环山护古城
从蒙城县城向北20公里,就来到了我们的目的地——坛城镇。
“旧城以北蒙山为中心,环山建了三道城墙。”指着眼前的大山,专门研究坛城历史的王克峰介绍,外城墙为土墙,东西长8.8千米,南北长6.4千米,西、南面临北淝河;中城墙东西长880米,南北长1200米;内城墙东西长500多米,南北长460米。“就像是蚊香盘,越往里圈就越小。”王克峰风趣地打了个比喻。
登上北蒙山,极目远眺,一片片的麦田、一座座村庄尽收眼底。经历过风吹雨打,外城墙早已不复存在,但南部城垣土岭和护城河尚清楚可辨。中城墙和内城墙保存得相对较好,原八关八门的遗址现在仍然是坛城的八条通道。
“这里还出土过青铜鼎,前些年陶盆、陶罐的碎片在地里经常能看到。”王克峰一边讲述着童年记忆里的坛城,一边用脚在地上踢了几下,似乎是想踢出个碎片,来证明他所说不虚。
“唱筹量沙”传美谈
这片土地历史的深厚得足以让其他乡镇嫉妒。
早在夏朝末期,商王盘庚带领族人从黄河以北迁到这里,在此地建立了一个诸侯国——蒙国。到了西汉中期,统治者把蒙县改为山桑县,唐玄宗把山桑县改为蒙城县,并把县治从坛城迁到涡河边上,沿称至今。“坛城是蒙城的根。”王克峰自豪地说,这里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称“蒙”之地。
这里曾经留下过“唱筹量沙”的美谈。
南北朝时期,宋朝将军檀道济北伐北魏,一路孤军深入,来到这里不幸被围,粮草难继。北魏军接到报告说宋兵无粮,决定围而不攻,等宋军自败。檀道济命令军士用河沙充当大米称量并大声唱筹堆聚,迷惑魏军。魏军望见宋军一堆一堆的“粮食”,以为宋军并不缺粮,只好撤围,宋军得以安全返回。人们为了纪念檀道济,就把这个地方改称“檀公城”,俗称“檀城”,后来改成“坛城”。
“抗战时期,这里曾是彭雪枫将军战斗过的地方。”王克峰回忆道。但“昔人已乘黄鹤去”,现在站在北蒙山上,昔日的古城墙、护城河样貌已不再清晰。唯独从现在已种满庄稼的古城墙地势上,能窥见当初檀公城的大概模样。
古城遗址在“哭泣”
让坛城人心痛的是,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作为檀公城中心的北蒙山,成了被破坏最严重的地方。
“靠山吃山”。北蒙山的石头是青石,而青石是烧制石灰水泥的上好原料,所以,周围的村民争相开采,日久天长,原本北蒙山凤凰状的山头成了蘑菇形,后来,山头倒塌了,只剩下了光秃秃的山根。
山上很难见到大树,很多拇指粗的小树倔强地从岩石的缝里钻出来,还曾有一些村民见缝插针地在稍微平坦的地方种上了麦子,麦秆矮而小,麦穗短而稀。“这些坑也是当年采石头的时候挖的。”王克峰指着山旁一个小水沟表示,那里曾是北蒙山地势最高的地方。
虽然采石场已经被关停了,但是给北蒙山留下的创伤却是永远难以愈合的。“还好北蒙山脚下能见证檀公城历史的锁龙石、马蹄石仍在。”在王克峰眼里关于这些文物的传说,不仅见证着坛城的历史,更有着他们这一代人最骄傲的记忆。
“发展经济,也得注意保护好文物,等破坏了再想着去恢复,难度就太大了。”听说县里在积极地采取措施对文物进行保护,王克峰发自内心的高兴,“这都是子孙们的财富,可不能毁在我们的手里了。”
记者 李锦文
新闻推荐
本报讯 5月21日至24日,“根在基层,走进一线”中央国家机关青年调研组走进蒙城县计划生育服务站,开展了为期4天的调研实践活动。据了解...
蒙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蒙城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