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蒋海涛
眼下,亳州大地麦浪翻滚,615万小麦开镰收割在即。看着穗大粒饱的小麦,田慎森觉得丰收就在眼前。
田慎森是谯城区大杨镇聂关村的种粮大户,他通过土地流转,把附近村里的土地都给承包了下来。单单是小麦,田慎森就种了八百亩。眼看着麦收就到了,他这几天每天都骑着摩托车到自己承包的麦田里转几圈,看着金黄的麦穗,田慎森是越转越开心。
“去年俺也是种了800亩小麦,每亩纯收入在一二百元之间,今年看这个长势,亩产600公斤是不成问题,收入会提高不少。”站在麦田间,田慎森和记者算了一笔账,每亩产量能达到1200斤,根据今年和一家面粉加工企业签订的回收合同,每斤小麦价格1.15元左右,每亩小麦能卖到1300元,去除承包费用和各项田管开支,今年每亩地的利润在300元左右,800亩地的利润就是24万元左右。
除了小麦的好收成,令田慎森高兴的还有订单式农业的发展模式以及政府对种粮大户的科技帮扶。和企业签订了回收订单,收获的粮食再多,也不用为粮食的储存和销售犯愁,还能把粮食卖上个好价钱;有了政府和农业部门的科技帮扶,种粮大户从种到收,都不再为病虫害防治、田间管理担忧,农业部门定期到田地里开展的技术指导,为增产增收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在去年小麦种植前,俺和安徽良夫集团签订了回收合同。合同签订后,他们的技术人员向我提供了从种子到收购的全程保姆式服务,送种子、送技术、再加上高价收购,这些都让俺有了更高的种粮热情。”田慎森说。
作为粮食生产大市,亳州市粮食已经实现了“八连丰”、“六连增”,其中涡阳县、蒙城县已经实现了“小麦亩产千斤县”的创建目标。今年,亳州市正朝着全省首个“小麦亩产千斤市”迈进。
为完成创建目标,在技术服务方面,市、县、乡三级800多名农技人员逐级分包到县区、乡镇、村和示范户,落实全程技术包保服务责任;亳州市还坚持苗情、墒情、病虫情“三情”监测与会商,实行“三情”监测常态化和会商常态化工作制度,分月、分区域制定小麦生产技术意见,并在小麦生产各关键时期,对专业服务队、种植大户和科技示范户实行全覆盖式的关键技术集成推广培训;亳州市还及时制定小麦生产旱灾、冻害、倒春寒和重大病虫害等各类灾害应对预案,切实减少农业灾害损失,提高田管工作的科学性。
身为种粮大户,田慎森切身感受到了政府部门帮扶带来的好处。“农业部门为俺提供种粮技术、病虫害防治也有技术人员亲自到田间地头指导,告诉俺啥时候该干啥,遇到病虫害咋防治。”
“再过两天,小麦就该收割了,俺和当地的一家农机专业合作社也签订了收割合同,到时候他们的大型机械直接开到地里。”田慎森说,近年来,当地的种植合作社、植保合作社、农机合作社越来越多,种粮大户就像“老板”一样,和他们签订播种、植保、收割协议后,只要动动嘴,啥活都不用操心了。
“我是个农民,以前靠出力挣的钱只能养家糊口,现在咋也没想到种地能这么省心,挣这么多钱。”田慎森说,麦收过后,他要继续扩大土地流转的规模,争取来年创造更大的收益。
新闻推荐
本报讯6月4日下午,副省长梁卫国来亳州市蒙城县和利辛县调研“三夏”工作。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方春明陪同调研。梁卫国一行先后来到蒙城...
蒙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蒙城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