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让老百姓彻底摆脱了小病拖、大病扛的困境。图为谯城区一位农民高兴地领到新农合就诊证。
(上接A1版)
这个时候,镇党委、政府主动上门,想方设法为企业解决贴息贷款200万元,同时又在创业园内提供了租用厂房,为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创造了良好条件。
看到新的生产线正式投产,总经理张福顺说:“党委、政府什么都为我们企业考虑到了,资金扶持、政策优惠,我现在要专心干事创业,把我们涡阳的特产--苔干推向全国!”
截至2010年年底,亳州市共有21个农民工创业园区。2011年,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又批准亳州市新建5家农民工创业园。全市21个农民工创业园区总投资14318万元。
2012年,亳州市在全省首次开展了为期两个月的大规模城乡劳动力资源调查工作,全面完成了劳动力资源调查,并通过开发岗位、举办专项招聘会等形式,积极落实就业扶持政策。截止到今年7月底,城镇新增就业2.6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9824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532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11.2万人,就业技能培训1.8万人,培养新技师108人,创业培训2270人,职业能力鉴定1.63万人。
这一组掷地有声的数字,让众多想在本地有一番作为的人们,享受到了政府引导和相关优惠政策。
他们离家打工,孩子留在了农村,一系列潜在的问题引起关注。
留守儿童之家建设、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随着一项项教育民生工程的实施,亳州市城乡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们,共同享受到了公平的教育资源。
虽然本地就业人数持续增加,但亳州市青壮年出外务工人数仍占绝对多数。他们离家打工,孩子留在了农村,一系列潜在的问题引起关注。
“爸妈和姐姐都在内蒙古打工,几年才回家一次,家里就我一个人,所以学校就像我家一样。”学生张辉告诉记者,除了能在美丽的校园里安心学习外,还能经常和同学一起在留守儿童活动室里读书嬉戏,想家人时就用活动室里的电话和家人通话,缓解了一个人在家的孤独感。
近年来,亳州市一直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活动室和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建设力度,仅去年一年投资近2800万元建成895个项目,超额完成省政府年初下达亳州市的建设任务,为留守孩子建起了成长的乐园,留守儿童之家也成了孩子们的幸福之家、关爱之家、成长之家。
有些孩子需要心灵的呵护,还有一些孩子需要物质上的帮助。穷孩子拿什么圆上学梦?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切实减轻了一些困难家庭的经济负担。
今年15岁的陈玉红是胡集中学九年级二班的学生,几年前父亲不幸去世,家中的负担全部落在了母亲一个人身上。
“俺妈为了供我上学,常年在外地打工,过年回来时见到她因为劳累变得苍老了许多,我当时就说不想上学了,让她少一些负担,但俺妈说无论如何都要供我上学。”说话间,陈玉红眼眶湿润了。
懂事的陈玉红为了节省出学习时间,选择了住学校宿舍,每到周末的时候才和外婆一起生活。学校得知她家庭经济极为困难后,为她办理了寄宿贫困生补助,每学期可以得到500元的资助金。而这些钱则可以让陈红玉的生活得到改善,也能让家长少一分负担。
据了解,2011年9月30日之前,全市已拨付当年义保经费51224.29万元,拨付率100.02%,各县区的拨付率均达到100%,以保障孩子们可以正常入学和学习。
成长中的孩子们需要精神食粮,而贫困地区正在长身体的孩子们,需要更多的营养。两个鸡蛋、一瓶牛奶,约合3块钱,亳州市利辛县12万多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如今每天都能享受这样的营养膳食补助。
每天清晨,利辛县学生奶配送中心,十几名工人都忙碌地装卸牛奶,他们先从厂家的货车上卸下牛奶,然后再装到“学生营养餐专用车”上。这些牛奶的包装盒上标有“中国学生专用奶”和“不对外出售”等字样。
上午10时,西潘楼镇郭寨小学的伙房里,伙房师傅宋保球将煮好的鸡蛋和刚送来的牛奶分别装在准备好的各年级的箩筐里,每人两个鸡蛋、一瓶牛奶,在课间大休息时,全校学生都将享受一顿课外加餐。
根据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2012年,中央财政将投入资金为利辛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营养膳食补助。保障利辛县477所学校的12.1686万名学生能够享受到每天3元的膳食补助。
留守儿童之家建设、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随着一项项教育民生工程的实施,亳州市城乡义务教育教阶段的孩子们,共同享受到了公平的教育资源。
亳州市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来,全市新农合工作已经迈向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老百姓彻底摆脱了小病拖、大病扛的困境。
据统计,2011年全市新农合参合479.54万人,参合率为96.42%,全市新农合累计受益816.22万人次,实际补偿比达到51.24%。
当利辛县的小学生们正开心地享受营养餐时,该县张村镇卫生院的顾芳彬老人正安然地躺在床上,调理身体。
郭芳彬家住张村镇四里河村张庄,七天前因为头晕、四肢麻木到卫生院就诊,检查发现患了脑梗塞,需要住院治疗。考虑到郭芳彬是低保户,儿子、媳妇都在外打工,身边无人照顾,医院便把他安排到了专门为城乡医疗救助对象准备的爱心病房。
爱心病房内住的都是像郭芳彬老人一样的低保老人和五保老人。他们身边没有亲人陪护,医生、护士24小时照顾他们,不但在医疗上给予救治,还在生活上帮助他们,陪他们聊天,安慰他们。
因为是低保户,郭芳彬老人可以享受城乡医疗救助,入院时只需拿相关证件登记一下,不再需要先交纳住院费。出院时通过卫生院的“一站式”服务工作站,医疗救助金额就会按照相关报销比例自动生成,由卫生院直接先行垫付,个人只需支付自付部分,省去了个人申请、审核、报销等一系列程序。
据统计,截至今年8月底,像郭芳彬这样受益于城乡医疗救助这项民生工程的困难群众,全市已近8万人,支出救助资金4315.8万元,有效减轻了困难群众的看病负担,使城乡困难患病群众的医疗救助需求得到了切实保障。
不仅困难群众如此,新农合也让农民普遍尝到了甜头。
“以前有病就害怕,一个是怕没有钱,第二个怕不好治。现在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后,大病敢去治了,也不再担心花钱多了。”蒙城县许疃镇赵集村村民赵万邦说,加入新农合后看病花费能报销,切实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说起新农合的好处,和赵万邦同村的村民孔繁云也深有感触。2010年10月份,正在家里干农活的他突然感觉一阵眩晕,家人迅速把他送到县人民医院检查,结果被查出患有脑瘤。此后,孔繁云开始辗转于周边各大医院治病,一年时间里做了两次手术,医疗费花了近10万元。
“手术过后,把我的病去掉了,心情确实很好,可一想到孩子们为了给我看病到处借了很多钱,我心里就难受得很。”孔繁云出院后,身体逐渐康复了,但高昂的医疗费,却成了他的一桩大心事。
通过新农合,两次手术的花费共报销了4万多元钱,这让他感到很惊讶,“没想到能报这么多钱”。
据亳州市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来,全市新农合工作已经迈向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老百姓彻底摆脱了小病拖、大病扛的困境。据统计,2011年全市新农合参合479.54万人,参合率为96.42%,全市新农合累计受益816.22万人次,总受益率193.41%;参合农民住院实际补偿比达到51.24%,全市参合农民全部实行了新农合就医“一卡通”。
今年,亳州市卫生工作将以实施卫生民生工程为核心,进一步巩固发展新农合制度,确保参合率达到95%以上。同时进一步提高补偿水平,力争住院政策性报销比例平均达到75%左右,净报销比例平均达到55%以上。
生活越来越好,健康也逐渐为人们所重视,而水的质量则对人的健康起着重要的影响。
对于城区居民而言,水龙头一拧,自来水就哗哗地流了出来,用水非常方便,我们也很渴望那样的生活。蒙城县楚村镇李马村村民李红灵说,随着亳州市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的实施,他们也和城里人一样,用上了便捷、安全的自来水。
李红灵告诉记者,过去他们家用水需要从压把井里压水,不仅不方便,水中的含沙量还很高。
“以前用压水井的时候,洗衣服做饭全部用手压,特别费力气。”李红灵说,最让他难以忍受的是每次烧完开水之后,水壶里都有厚厚的水垢 ,烧开的水味道也怪怪的。
为了解决当地地下水含氟超标的问题,蒙城县楚村镇还投资40多万元,购置了除氟装置。“在蒙城地区,水质不安全因素主要是氟离子超标,我们现在使用的是反渗透除氟装置,这套装置以吸附和过滤为主,除氟以后进行反冲洗再消毒,达到安全饮水的标准。”负责李马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清泉自来水公司经理张军介绍说。
2011年,亳州市农村安全饮水工程计划建设工程24处,覆盖农村居民22.5万人(含农村学校师生3.3万人)。近年来,亳州市高度重视供水设施建设,把城区供水设施建设作为市政府重点工程来抓,累计向供水项目投资近3.5亿元,先后建设3个自来水厂,供水用户65000户,供水普及率达80%,有力地保障了城市建设发展和经济建设可持续增长。2012年亳州市计划再投资1.75亿元。
(下转A4版)
新闻推荐
市第一届运动会隆重开幕 方春明宣布开幕,沈强致开幕词,5000多名教练员、运动员和工作人员参加
本报讯 9月27日下午,亳州市第一届运动会开幕式在市体育场举行。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方春明参加开幕式并宣布运动会开幕,市委副书记、市长沈强致开幕词,...
蒙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蒙城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