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永军(左二)在为菇农指导。
提起“何鲜菇”,许多人还不熟悉,但要是说起蒙城县的蘑菇大王何永军,在蒙城县的十里八乡那可就是家喻户晓了。当年的青年农民,现在的“何鲜菇”,在庄周办事处马店后楼村投资,建成四五十个塑料大棚,专门生产蘑菇。是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带头人,也是蒙城县农民致富的一个成功典范。
发展食用菌是他的追求
何永军给人的感觉总是很低调。“我是庄周万湖村一个普通的农民,老老实实地种植蘑菇,发展食用菌生产就是我的追求。”笔者听到何永军这样介绍自己。十几年间,何永军的知名度在逐日提升,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前去观摩,考察,学习。蒙城人对菌类健康作用也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如今,“何鲜菇”已注册了商标,发展成为蒙城县的食用菌生产大王,何永军和他的团队朝气蓬勃,蘑菇生产热火朝天,蘑菇收入与日俱增。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那是十六年前,刚刚二十多岁的何永军只身一人,专程到福建古田学习食用菌生产技术。初生牛犊不怕虎,见啥学啥,他心灵手巧,很快学到了一些技术,他也知道了蘑菇含有大量无机质、维生素及蛋白质等成分,所含的纤维素具有防止便秘、降低血液中胆固醇含量的作用。而且蘑菇属于低热量食品,几乎没什么热量,不用担心食用过量的问题。蘑菇还有解毒作用,能够帮助人体排出各种有害物质。何永军要学的知识很多,他掌握了制种技术,学会了管理,他的知名度也不断提高。何永军并没有伴随着“何鲜菇”知名度的提升而变得浮躁,相反,他却用更加理性的思维去思考成功的经验,力争把“何鲜菇”做成一个民族品牌,走出蒙城,走出安徽,走向世界。
从蒙城县小辛集乡的一片树林里开始发展种植大球盖菇,到在白杨林场种植鸡腿菇,从小到大,从少到多。何永军掌握了蘑菇的许多特性:有些生长在草本植物的茎秆和畜、禽的粪上,如蘑菇、草菇等;还有的与植物根共同生长被称为菌根真菌,如松口蘑、牛肝菌等。何永军知道特性也决定着各种野生食用菌在自然生态条件中的分布。食用菌在菌丝生长阶段并不严格要求潮湿条件,但在出菇或出耳时,环境中的相对湿度则需在85%以上,而且需要适合的温度、通风和光照。如蘑菇、香菇、金针菇、滑菇、松口蘑等适合在温度较低的春、秋季或在低温地带(15℃左右)出菇;草菇、木耳、凤尾菇等则适合在夏季高温条件下结实。
多年如一日干劲十足
这些年来,何永军从没有放弃过研究适合中国人身体素质的最佳菌类的生产,包括研究不同菌类的课题。一个人是研究不出来的,他就借助自己的优势,经常跟专家接触,探讨课题,向他们请教食用菌类最佳品种。经常去学习最先进的营养学知识,力争将菌类健康功效发挥到极致。
在困难的日子里,何永军经历了一个个想不到的难题,资金短缺,两口子到处找关系,想方设法解决燃眉之急。有一年的春节,家里只有几百块钱,两口子省吃俭用,愉快地过了个勤俭年。但是在发展食用菌生产上,投资一点也不含糊。上山东,去海南,到福建,买菌种,请老师,搞生产。十多年如一日,何永军干得风风火火,干劲十足。
何永军谈及下一步打算,准备再成立一个食用菌类加工基地,将河南、山东,吉林、黑龙江等地的优秀菌类直接发送到蒙城,加工成成品后再发送到全国,让全国乃至全世界都能吃上味美而健康的食用菌。
何永军是一个乐观而积极向上的人。当笔者问及“何鲜菇”一词从何而来时,他回答说:“八仙其实代表着的是一个轻松的心态,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在生活中,我们更需要的其实就是这种乐观向上的精神。而食用菌产品本身也是一种健康食品。又正好跟鲜菇结合上了,所以我们就决定更名‘何鲜菇\’”。其实,不论是从“何鲜菇”的定名,还是从言谈举止,他给人的感觉总是那么的积极向上。内敛的低调中,是缜密的思维,还有的就是朴实。正因为如此,相信他和他的“何鲜菇”会走得更好,走得更远。
马彦
新闻推荐
本报讯 近日蒙城县农民隋兴杰来电求助,自己今年3岁的儿子患有先天性耳聋,而医生建议马上做电子耳蜗手术。由于家里经济条件有限,他希望能够咨询一下相关部门在...
蒙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蒙城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