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宝玉向专家介绍锡包壶工艺
陈宝玉和他的锡包壶
“你家有‘锡包壶\’吗?你听说过‘锡包壶\’吗?”笔者在蒙城大街上随机询问了老中青少共十个人,没有一个人家中有此宝贝,听说过它的也只有两位老年人,看来大家都和我一样,对这项传统手工艺比较陌生。7月15日,笔者拜访了蒙城县城北关一个叫陈宝玉的人,作为该县锡包壶工艺的第四代传人,这位1980年出生的年轻人,向我们介绍了这项神奇手工艺的前世今生。
锡包壶工艺仅存于蒙城
锡包壶传统工艺,是指艺人在紫砂壶外层整体或壶底、壶嘴、壶盖、壶把等局部贴上锡片,通过熔化、压片、造型、尽打、打磨等工序,组成楹联、诗句或蝙蝠、金蟾、松竹梅等数十种寓意吉祥如意的字画图案,既可增强紫砂壶防潮、保温、耐酸、耐碱之功能,也可彰显拥有者的才华、情怀、个性和品位,从而提高紫砂壶的实用价值、艺术价值。
“锡包壶为纯手工制作,每道工序都非常讲究火候、功力,没有固定的数据标准,全凭眼里翻身和手力轻重。”陈宝玉说:“因为它工艺复杂,制作考究,成本较高,而慢慢地被冷落,清末以后就少见踪迹了。”正是物以稀为贵的缘故,此工艺显得越来越宝贵,尤其是在人们精神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当今,其保护、开发和收藏价值越来越高。
“据了解,目前在全省范围内,锡包壶工艺仅存在于蒙城县,而传承和保护这项工艺的人更是屈指可数,其中家住蒙城县城的陈宝玉,就成了这屈指可数中的佼佼者。”该县文体旅游局非遗中心的陈海蓉介绍道。
锡包壶工艺的身世浮沉
“锡包壶工艺来源于民间的把碗补锅。”陈宝玉谈起锡包壶的历史,头头是道:“以前,社会上有一个行当叫‘锡匠\’,主要负责给人家把碗补锅,后来,人们也把伤残受损的陶制茶壶、酒壶等器物,也拿来让锡匠们维修。锡匠们开始只是从实用考虑,在陶壶的残损处打上锡补丁,修好就行,再后来才想到把补丁做得好看一点,锡包壶工艺便有了雏形。”
“锡包壶,以文人刻画,紫砂作胎,壶身包锡,以玉点缀,深受文人雅士喜爱。”真正把它上升为艺术品,是从文人参与开始的。据史料记载,锡包壶工艺为清嘉庆道光年间的文人朱石梅首创,其刻梅落款钤印的精美工艺,目前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院均有收藏。它本来是高雅之物,但随着清朝晚期时风日益没落,渐渐演变成八旗纨绔子弟攀富比阔的玩物,制作越来越讲究,材料越来越昂贵,包锡变成了包铜、包银、包金,镶玉变成了镶翡翠、镶玛瑙、镶钻石等等,逐渐远离了寻常百姓家,失去了它应有的实用价值,退出历史舞台也就成了必然。
锡包壶工艺正申报非遗
今年6月8日非物质文化遗产日,在太湖五千年文博园举办的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会上,蒙城县申报非遗项目“锡包壶”,得到了专家的高度评价,其申遗、保护、开发的前景被广泛看好。
陈宝玉做锡包壶工艺,经营方式主要有来料加工服务和自制产品出售两种。“做一个全包的锡包壶,一般需要7天的时间,手工费在1000元左右。”陈宝玉说:“如果申遗成功了,我也考虑招收几个徒弟,把这项传统工艺发扬光大,更好地为大家服务。”
目前,蒙城县文化馆非遗中心,正全力帮助陈宝玉将锡包壶传统工艺申报非遗。谈到该项目申遗和保护开发的前景时,该县文化馆副馆长、非遗中心主任王郑军信心满满道:“作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蒙城县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锡包壶就是一块金子,我们有责任、有信心把它擦得更亮,让它更加闪闪发光。”
新闻推荐
本报讯 7月22日,记者从市物价局了解到,8月1日起亳州市工商用户天然气价格将进行调整,其中市区范围提高0.2元,涡阳降低0.2元,其他地区价格不变。  ...
蒙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蒙城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