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即将来临,“亲水”是孩子们的天性,携手三五同伴,跃入一池碧水,该是多么惬意!然而,近期频发的青少年溺亡事故给学校和家长们敲响了警钟:暑假,我们该怎样保护孩子们的安全?从本期起,本报推出“让孩子远离溺水”系列报道,关注孩子的暑期安全。
6月29日,湖南娄底两名8岁左右的孩童不慎坠落池塘溺亡;6月26日,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新区三兄妹在池塘边戏水时,全部溺水身亡,最大的10岁,最小的5岁……近期,全国各地发生的多起未成年人溺亡事故,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关注孩子的安全,刻不容缓!
景观湖拉上了铁丝网
6月30日中午,一景观湖内碧波荡漾,在阳光的强烈照射下,人们忍不住想下去嬉戏一番。然而,湖的四周都拉上了一米多高的铁丝网,旁边的石柱上还用硕大的字标注着“禁止游泳”四个大字。
景观湖拉起铁丝网禁止游泳,缘于一场悲剧。6月19日,两名孩子在这个尚在建设的景观湖溺亡,一名13岁,一名16岁。“由于景观湖过去是一个窑场,因取土的原因,湖内最深处有5米深,在此游泳存在安全隐患。”这里的承建单位江苏山水建设集团负责人刘刚介绍,虽然他们一直派工作人员进行巡逻、管理,但效果不佳。悲剧发生后,他们只得用铁丝网将湖围了起来。
“自从淹了人以后,这边就围起来了,也没人来了。”一位正在浇水的园林工人介绍,以前每天下午在这里洗澡的人有四五百人,“就跟下饺子一样”,现在湖里不能游泳,到这里游玩的市民也少了很多。
暑假成溺水高发期
随着气温逐渐升高,坑塘水池成了很多孩子的最爱。然而,看似柔弱的河水暗藏杀机,一条条鲜活的生命往往在瞬间失去,留给家人无尽的悲伤。
2010年8月,蒙城县双涧镇四名孩子溺亡,最大的9岁,最小的7岁; 2010年8月,谯城区立德镇2名孩子洗澡时死亡;2011年7月,谯城区双沟镇一名18岁的男子溺水死亡; 2011年7月,谯城区牛集镇2名少年在惠济河游泳时沉入水中,再也没能醒过来……
“我们每年参与救援的溺亡事故有10起左右。”市消防支队工业园区中队中队长王建辉多年从事抢险救援工作,他介绍,“淹死的都是会水的”这句话并不科学,根据他的经验,发生意外的孩子不会游泳的占了约三成,事故发生地主要集中在中小河流、窑场边的水塘、高速公路取土形成的大坑等地方。
孩子溺亡并不仅是亳州市存在的问题,进入6月份以后,全国各地发生了多起未成年人溺亡事故。全国伤害监测系统显示,每年约有5万未成年人死于非故意伤害,其中约有2万人死于溺水。六、七、八三个月是溺亡事故的高发时期,约有 39.5%的事故发生在此期间。在溺亡的孩子中,4岁以下的占52%,5-9岁的占27%,10-14岁的占21%。发生事故的地点主要是公共的坑塘。
溺水悲剧为何频发?
一个个生命的离去,留下的是血淋淋的教训。然而,溺亡的悲剧依旧在每年的这个季节如期上演。我们不禁要问:悲剧频发,原因何在?
“天热后,盲目下水游泳的人员增多了,”王建辉介绍。许多未成年人自身防范意识差,不管会不会游泳,都敢或单独或结伴下水,遇到“抽筋”、水藻缠脚、坡陡等情况,很容易发生意外。还有部分未成年人担心家长责罚,瞒着家长去游泳。“要是说了,他们就不让去了。”华佗中心小学学生李乐泉说。
监护的缺失是悲剧发生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据了解,在溺亡事故发生的时候,这些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大都不在身边,甚至有些家长毫不知情,这种现象在农村尤其突出。“现在农村的很多未成年人是留守儿童,做好他们的监护工作是重中之重。”市教育局督导室主任杨向军说。
此外,记者了解到,在以前发生溺水事故的地点, 往往缺乏警示和防护,既无人进行管理、无警示标志,也没有防护设施……
“我们正在和水务、安监等部门合作,采取多种措施预防青少年溺水事故的发生。”杨向军表示,这些措施不仅有事前的预防,还有事后的责任追究。
记者 蒋加磊
曾经发生溺亡事故的景观湖现在拉上了铁丝网
新闻推荐
本报讯 7月2日至3日,省人大常委会检查组来到亳州市,对《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关于开展第六个五年法制宣传教育的决议》在亳州市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 &...
蒙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蒙城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