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展示作品中的《庄子》内篇
清晨,蒙城县城一处安静的小院,推开院门,满眼的绿色扑面而来。各种蔬菜、花卉在这里争相生长,绿色的葫芦像些淘气的孩子,在竹子搭建的架子下轻微摇摆。
70岁的孙占先自从退休后,笔耕不辍,在10个月的时间里将《庄子》内、外、杂篇11万余字,用10支小楷笔写在厚厚一摞宣纸之上。
10个月写出整套小楷《庄子》
60岁时,从工作岗位上退下,孙占先经历了最初的坐立不安,想静下心来写写书法、种种菜,逃避失落感,却始终不能。经过思索,他决定给自己找个大任务——用小楷写下《庄子》全文。
准备工作很简单,孙占先一次性买回10支小楷笔,一摞宣纸。此时,他的朋友都还不知道老人要做什么事,更不知道接下来的10个月他将闭关写《庄子》。
每天清晨,老人比以往起得更早了,整理好花草和菜园,便独自投入到自己计划中去。“每天跟上班的一样,雷打不动地写字。”孙占先的老伴说:“一天写上六七个小时很正常。”
“每天都要写上千个字,写了10个多月,第10支毛笔直接被写断了。”老人哈哈一笑说道,10个月后,朋友们再见到他时,第一句话就是“那么长时间,你干啥去了?”
此时,老人会兴奋地带着朋友欣赏自己的巨作,一摞写满了老人心血的宣纸。这些宣纸连在一起全长210米,近半里路的距离。朋友惊奇与佩服的眼神,让老人感到付出是值得的。
后来,一位合肥的朋友知道这件事后,很快与孙占先取得了联系,打算出价10万元购买整套小楷《庄子》。孙占先委婉地拒绝了,“我有退休工资可以维持生活,而且也不知道自己写得怎么样,不敢卖出去献丑”。
10年光阴笔耕不辍
“庄子是蒙城人,作为庄子故里的后人应该用自己的方式纪念他。”孙占先说道,可能有些地方了解得还不是很深刻,但全身心投入到庄子全文中去时,自己得到了顺其自然的人生启迪,而且写起来心旷神怡,宁神静气,趣味无穷。
《庄子》之后,孙占先笔耕不辍,再次用了3个月时间写出了《唐诗绝句》。在一个高大的书架上,发黄的纸张被码得整整齐齐,“一般我不准人动它们,第一怕弄破了,第二这些纸张时间长了,最好不见光,可能保存得久一点”。
由于精力有限,孙占先每隔两三年会给自己立一个大命题,不让自己闲着。院子里的小厢房,是他的私人书房。不大的房间里,两张大书桌,一张上面摆着大小不一的书法作品,一张上面放着笔墨纸砚,还留有很大空间供写字,一旁的书橱里是老人寻找创作素材的资料。
顺手拿过一沓作品,其中有扇面、对联,还有打油诗。每一张,都记录了一个故事。孙子考上大学了,他写一副“鱼跃龙门”;看到院子里葫芦长势好,他写出一首“挺着肚皮往下掉……”的打油诗,其中还包括生活感悟和夫妻生活琐事。
生活与书法,在孙占先这里完美地融成了一体。
与“大字”相伴一生
融合的过程经历了半世纪有余,因为孙占先自从小学时便在书法课上得到了老师的认可。
“满篇红”被孙占先用来形容自己作业被批改的情景。他说,老师喜欢在写得好的“大字”上用红笔画圈,自己的作业本上总是一个圈连着一个圈,“像一条长龙”。
中学后,学校让学生刻钢板,孙占先说:“如果用力不均,蜡纸会烂,因此对手上的力道要求极其严格。”那几年的训练,让孙占先的手腕变得更加有力。
在药材公司上班之后,写大字的习惯一直没丢掉,他闲来无事在药品包装纸上练习。后来,碰上十年浩劫,因为写得又快又好,他成了县城里有名的大字报抄写者。
之后的很多年,只要开会都需要标语,人大、政协、百货公司等部门开会都会邀他写上几幅。“那时写大字随心所欲,不知道研究,现在看那时的作品都不太满意。”孙占先说:“现在知道谁那里有自己的字画,我总让他拿回来,再给他换一幅。”
记者 汪玉琼 实习生 杨双双
新闻推荐
本报讯 “夜里用手电筒一照,那车连灯都没来得及打开,就跑了。”9月6日下午,蒙城县楚村镇楚村社区的过传文在该县公安局刑警大队讲述自己丢麦子的遭遇:“那车上装的,是我...
蒙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蒙城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