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通讯员 邵俊强
王龙 文/图
3月29日,蒙城县许疃镇现代农业示范园内,一幢幢高标准的温室大棚里种植着黄瓜、茄子、西红柿等各种反季节蔬菜。园区内,工人们正在热火朝天地忙碌着。顺着工人手指的方向,我们找到了返乡创业的大学生任鹏。
1990年3月出生的任鹏,2013年上半年在安徽中医学院信息工程专业毕业实习期间,在省城合肥找到了一家外资企业,工资待遇不错,也谈了女朋友,可以说是端上了“金饭碗”。然而有一天,任鹏想到自己在合肥要挣一套像样的房子,不吃不喝也得几十年。与其给别人打工,不如自己创业。想到目前现代农业的前景非常广阔,他萌发了回家乡发展特色种植或养殖的念头。
任鹏的家本来在许疃镇矿西村,父亲种了大半辈子的地,改革开放之后,到相邻的坛城镇上经营电器,并在集镇上安了家。听说儿子要重回“农门”搞种植,父亲坚决反对。为了不让父母担心,任鹏决定暂时不告诉家里。这时,他获悉许疃镇有一个农业示范园,不需要太大的投资,里面有现成的大棚,只需要每年缴纳一定租金就可以创业。任鹏到许疃镇实地查看后,决心在这里创业。
2013年9月,任鹏辞掉在省城外资企业工作的“金饭碗”,带着通过积攒、贷款、拼借得来的10万元启动资金来到许疃镇,开始了他的创业史。
他用6万元租了3个大棚。刚开始,他对种植蔬菜一窍不通,但他并不气馁,请了3位农民前来帮忙。他自己则向技术人员请教,买来科普书籍自学,在网上观看蔬菜科教片,观看中央电视台农业频道的致富经栏目。渐渐地,他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种植技术。
当年年底,任鹏的3个大棚种植的芹菜均获得丰收,除去租金、投资、工资外,还剩2万多元。看着人生的第一桶金,任鹏感到无比踏实,觉得自己的路子选对了。
我们来到大棚里。春天的大棚,里面温度可达到40℃,不一会,我们的衣服就湿了。然而,任鹏每天一早起来,就往大棚钻,领着3名工人浇水、施肥、掐花、喷药,一呆就是一天。任鹏说:“现在大棚里种植的是黄瓜,每个大棚平均两天采摘一次,一次采摘200斤左右,如果赶上丰产期,一天可采摘400斤,按照市场价2元/斤,一天可卖600元左右,除去各种开支还能剩300元。黄瓜生产期在半年左右,这样算起来,一个大棚半年就可挣3万元。我们的蔬菜主要供应超市,本地市场都供不应求,不愁销路。明年我打算扩大规模,再租2个大棚。 ”
任鹏感言:
大学生创业不要盲目追求高精尖,最好选择那些不需要太多资金和社会资源的项目。创业不要怕失败,只要视野开阔,选准路子并坚定地迈出第一步,谁都有机会成为行业的状元。3月29日,任鹏打开通风设备,保持蔬菜大棚内空气流通。
新闻推荐
5月17日,蒙城县马集镇鹤庵村农民葛立彦和妻子陆玉在整理自家院落里的小菜园。2012年初,葛立彦被专家诊断为尿毒症晚期。救夫心切,妻子陆玉带着丈夫葛立彦先后赶到县城和蚌埠、杭州等地求医。当陆玉...
蒙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蒙城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