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庄子故里,安徽蒙城,有着5000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境内的尉迟寺原始部落遗址、万佛塔为国家级保护文物,九鼎灵山寺、庄子祠、文庙、马公府等名胜古迹,见证了她的文明与辉煌。
翻开宋代的历史画卷,我们不难看到,在这片沃土上,留下了苏舜钦、王安石、王竞、苏轼、岳飞等一批能诗善书、文韬武略之人的足迹,他们在此地或为官,或征战,或题诗,或作记,或避难,或抒怀,为这片土地增添了几分沧桑与厚重。
从本期开始,本报开设《宋代文人与蒙城》专题,共同追溯他们与蒙城之间的故事。
□张樗
苏舜钦(公元1008-1048),字子美,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人,出生于河南开封,曾任县令、大理评事、集贤殿校理、监进奏院等职。他“慷慨好古,工诗文,善书法”,诗文与宋代大诗人梅尧臣齐名,人称“梅苏”。
苏舜钦出身文学世家,祖父苏易简,宋太宗时期举进士第一名,历官翰林学士、参知政事,甚为太宗皇帝信任。父亲苏耆能诗善书,闻名天下,官至河东转运使。苏舜钦自幼受到良好教育,故少年时便志存高远,决心为国家为人民干出一番大事业。
21岁时,苏舜钦因父亲的荫庇,补一个“太庙斋郎”的官职,调到荥阳(今河南荥阳)任县尉。苏舜钦的确不是平庸之人,他看不起荥阳县尉这样的职位,于是锁上大门,扬长而去,他要潜心攻读,亲下科场,求得功名。皇天不负有心人,苏舜钦终于在宋仁宗景佑二年(公元1035)进士及第,拿到一张响当当的文凭,27岁的他被授光禄寺主簿,知亳州蒙城县。
蒙城是庄子故里,初登仕途的苏舜钦,年轻气盛,慷慨激昂,立志仿效先贤庄子,像清明时节涉水衔泥的燕子那样,做一个清正廉明、勤政为民的县官,为老百姓多做好事实事。于是,他将蒙城县衙后堂也是他的居室命名为“清燕堂”,并题匾树碑,以示自勉。
苏舜钦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到任以后,他便雷厉风行,大张旗鼓开展了“打黑除恶”的专项整治活动,使全县的精神面貌为之一振,社会治安大大改观。他不许官吏差役随意缩短老百姓缴纳田税的期限,严禁官吏欺压百姓。按当时的规定,先由县令发出告示,规定征纳期限,过期不缴的要挨板子,挨过板子再延期限,延期不缴的则要加重处罚。有些官吏利用手中权力,贪赃枉法,不论人家有什么特殊情况,只要缴不上田税,一律酷刑伺候,稍有反抗,就被关进大牢。苏舜钦到任之际,正遇上蒙城水灾,老百姓如期缴税实在困难,他体恤民情,要求官吏差役对老百姓以仁相待,讲明道理,征得百姓理解与支持,不得缩短规定期限,更不得随意动刑。
可就在苏舜钦三令五申的情况下,还是有一个官吏对没能如期缴税的乡民施用了酷刑,最后逼出了人命。为了逃避责任,这个官吏先是极力隐瞒事实,被发现后又百般狡辩,一时激起很大的民愤。苏舜钦调查核实后,依法对他进行了严惩,杖打八十,开除公职,老百姓无不拍手称快。
当时,蒙城县城内有一个富商,狡猾奸诈,凭借收购老百姓粮食时短斤少两而暴富。这个家伙平时依仗有钱有势,欺行霸市,欺压乡邻,百姓对他是敢怒而不敢言。苏舜钦到任后,了解了他的为人,便打算让他拿出点钱财救灾,可他为富不仁,经过多次训导,终无一点悔改,依然我行我素。苏舜钦忍无可忍,遂责令将这个奸商赶出蒙城。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就在苏舜钦在蒙城大显身手之际,接到了来自家中的噩耗——父亲病故!刚刚上任两月有余的苏舜钦只好带着即将临盆的妻子郑氏奔赴长安。听说了苏县令家中不幸,蒙城百姓纷纷走出家门,站立大路两旁,顿足哭泣,为之送行,此情此景,感人肺腑,催人泪下。“蒙自苏公,堂起清燕,洞门重开,卓然千秋仪范”,成了此后蒙城历任县令的座右铭。
按照儒家制订的孝子规范,苏舜钦为父亲守孝三年。三年中,苏氏门庭日渐冷落,苏舜钦虽为当时名士,却过着十分艰辛的日子。三年后,到了宝元年间,苏舜钦改任长垣(今河南长垣)知县,不久迁任大理评事、直集贤院,从地方杀进了中央,奔赴新的人生历程。
苏舜钦不仅酷爱读书,而且性格豪爽,嗜酒成性。据传每晚他都是独自一人在书房,一边饮酒,一边翻阅《汉书》,看到激动处便拍案而起,大发感慨,遂满斟一杯酒,一饮而尽,就这样,他每天晚上都要喝完一斗酒。他的岳父、当朝宰相兼枢密使杜衍,非常喜欢这个女婿,当他发现苏舜钦用《汉书》下酒时,不禁哈哈大笑:“子美有《汉书》作下酒之物,一斗酒,不多也!”苏舜钦在如此宽松的环境中生活学习,诗文创作突飞猛进,很快,他的诗歌成就便与梅尧臣齐名,成为一代诗坛英杰。
新闻推荐
蒙城县马集镇为提高全镇计生干部的业务能力和整体素质,在“清明”节期间放弃假期,组织了为期一天的计生业务培训,并邀请了县计生委的人员前来授课。授课人员对村级信息统计...
蒙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蒙城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