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美玉校长在给孩子上语文课
入校第一件事:向管理要质量
距离城市较近的村小一般生源都比较紧张,五年前的蒙城县岳坊镇牛王小学也面临同样的尴尬,每到新生报名时期,牛王小学就像一只守望大草原的羔羊,只能眼睁睁看着村附近的孩子一个个进城就读。如今,牛王小学办学条件显著改善,教学质量大幅提升,越来越多的孩子不再舍近求远,在校生人数连年攀升,由原来的300多人跃升至近700人。
使牛王小学发生“脱胎换骨”性改变的决定因素正是该校校长李美玉。自调入该校以来,他全身心投入工作中,以校为家,向管理要质量,用成绩来说话,给孩子营造一个温馨的“家”,让城郊村小彻底摆脱“守望”的尴尬。
2008年,李美玉调入牛王小学担任校长。此时,牛王小学整体现状表现为:生源不足、办学条件落后、教师积极性不高。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李美玉勇于创新,积极投入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决定用自己的行动带动学校教师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结合该校实际,李美玉研究制定了学校教育发展举措:突出一个目标:有效; 夯实“两个课堂”:课内小课堂、课外大课堂;关注“三个发展”:学生、教师、学校;落实“四个负责”:谁分管谁负责、谁的岗位谁负责、谁的班级谁负责、谁的课堂谁负责;狠抓“五个常规”:学校一日常规、领导一日常规、班级一日常规、教师一日常规、学生一日常规;聚焦课堂“六个原则”:面向全体、精讲多练、师生互动、技术运用、目标达成、课后反思。
“就是要向管理要质量、向课堂要效益、向态度要效果,真正做到人人有责任、事事有落实。”李美玉说,事实证明,这个举措是正确的,一年后,牛王小学整体面貌开始焕然一新,社会认可度不断提高。
打造优质课堂:用成绩来说话
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而决定这些的则是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李美玉特别注重对教师的发展、培养和塑造。他多次组织本校教师参加本镇教学经验交流外,还安排教师到上海、南京、合肥、宿州等地进行学习培训,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的教学和管理经验。
在此基础上,还制定落实了“五个一提升工程”,即:倡导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读一本好书,听一堂名师或专家讲座,上一节高水平的公开课,写一篇有分量的论文或教学设计、教育叙事等(自由选题),学一项计算机操作技术并每周不少于一个小时的上网实践,提一条合理化建议。
“他率先垂范,带领全体教师上公开课、示范课等,还与南京、宿州等地学校建立友好关系,开展送课研讨活动。”该校市级教坛新星张玲提起李美玉连竖大拇指。通过扎实有效活动,很多老师开始崭露头角,在市、县等各级教学活动和各类比赛中屡屡获奖。
创新校园文化:给孩子一个“家”
步入牛王小学校园,记者感受到扑面而来的“牛文化”气息。教室门前牌匾,既有“牛文化”历史介绍,又有与牛有关的诗词歌赋;楼道、班级文化布置有机地将诗文和牛文化特色融为一体。
为尽快改善学校办学条件,李美玉在抓好教育教学等各项管理工作的同时,积极争取资金,实现了校园的净化、绿化、美化、亮化,形成了各项教学功能分区合理、建筑风格优雅的花园式学校。
他还潜心学习,和老师们共同选编了校本教材《牛耕耘-牛文化》和《传统节日文化》等读本,并将其纳入该校小学生素质教育课程中。同时,他积极倡导学校开展“体育艺术2+1”活动,定期召开校运会,开办音乐、美术、舞蹈等十多个兴趣小组,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优美的校园环境、浓厚的文化氛围,不仅给孩子营造了家的感觉,还吸引了很多来取经的同仁。每年,牛王小学都会迎来多批本镇及周边的兄弟学校前来参观学习。在全市标准化学校建设(蒙城)现场会期间,该校作为布设参观点,市教育局、蒙城县政府及县教育局领导亲临现场进行视察,博得了参观者的大加赞赏。
办学水平提升:村小不再“守望”
距离城市较近的村小一般生源都比较紧张,牛王小学也面临同样的问题,每到新生报名时期,牛王小学就像一只守望大草原的羔羊,只能眼睁睁看着村附近的孩子一个个进城就读。如今,牛王小学办学条件显著改善,教学质量大幅提升,越来越多的孩子不再舍近求远,在校生人数连年攀升,由原来的300多人跃升至近700多人。
李美玉常说,一个村小校长,权力不大,责任不小。为了这份责任,他踏实做事,谦和待人。2011年9月,因为学校管理有方,当地媒体曾对李美玉进行过采访,在优秀校长专栏中推出,以供其他学校借鉴。2013年,李美玉被评为当年度村小提升工程先进工作者,并在全市千所村小提升工程项目会议上作经验介绍。
“我们相信,在未来的岁月里,牛王小学在以李美玉为首团队的辛勤耕耘下,定会为农村教育事业书写‘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华丽篇章。”提到李美玉,牛王小学的老师们都对村小的未来充满信心。徐靖 记者 郭玉岩
新闻推荐
本报讯 近日,蒙城县小辛集乡组织党政班子成员看望慰问建国前老党员和身患重病、生活困难的老党员,在党的93岁生日来临之际向他们送去节日祝福和党组织的关怀。...
蒙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蒙城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