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在蒙城县的县城内,有不少人用忽雷太极拳来健身,成为当地一道别致的风景线。
沉寂多年今受宠
□张建同 记者 刘景侠
早晨6点30分,蒙城县梦蝶广场练功点,一支50余人的队伍着统一的白色练功服,在前排教练的示范引领下认真地习拳,他们练的就是忽雷太极拳。
闪展腾挪,崩炸惊弹,缠卷滚抖,刚勇凶猛。一阵拳脚练习结束后,音乐声停,教练高建向记者做了介绍。高建是该县城关镇综合文化站站长,也是蒙城忽雷太极拳研究会的秘书长。“忽雷太极拳,一动全身无有不动,一静全身无有不静,一动一太极,寸寸皆阴阳,这些风格有别于其他太极流派,老少皆宜,特别受到中青年人的喜爱。目前,整个城关镇有忽雷太极爱好者400多人,也有一些青少年参与其中。”高建指着一位11岁的小朋友,脸上绽放着欣慰的笑容。
忽雷太极拳发源于河南省焦作市温县,发端于清末太极大师陈清萍所传太极拳,由其弟子李景彦创编成型,再经李景彦弟子杨虎发展定型。该拳法风格独特,练法科学,上功快捷,技击性强,流传至今仍未失其本质精髓,但鉴于师门所在,多年来只在当地少数人家秘传秘练,故一直鲜为人知。
十年前,杨虎大师的曾孙杨兴靖慕名到蒙城,发现这里的群众体育基础雄厚,于是便开始在这里招徒授艺,高建成了忽雷太极拳的第五代传人之一。他介绍说:“在蒙城,正式拜杨兴靖为师的有21人,我们以前都是习练其他拳法的,自从了解了忽雷拳,我们便盛情邀请师父来蒙城,师父也非常喜欢蒙城,一直把这里当作他的第二故乡。”后来,在师父的指导下,高建与师兄李军、戴文礼、王启等人一起组建了“安徽蒙城忽雷太极拳研究会”,决心将在传承的基础上对此拳法进行提炼升华,发扬光大。
十年磨一剑。如今,蒙城已拥有了一支高水平的忽雷太极拳运动队伍,多次应邀或代表安徽参加国际性大赛,并获得优异成绩。近三年来,先后参加了第五届、第六届中国·国际太极拳交流大赛、世界太极拳健康大赛、“中华杯”全球华人武术大赛,共获得金牌11枚,展示了忽雷太极拳的无穷魅力和蒙城人民良好的精神风貌。
为满足越来越多市民学习忽雷太极拳的需要,该研究会主要成员当起了义务教练,分别在蒙城宝塔公园、梦蝶广场、梦蝶湖公园等多个晨练点免费授拳。该县城关镇综合文化站积极积极参与,给予场地保障、人员组织等方面的支持,并配合该研究会注重选拔培养优秀忽雷太极拳选手队伍,不断提高技艺,作为在全县推广普及忽雷太极拳的中坚力量。
“下一步,我们打算帮助师父将忽雷太极拳拳法整理成书,并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大传承保护和推广普及的力度,不辜负师父对我们的期望,让这一体育瑰宝更好地造福于社会。”谈到忽雷太极拳在蒙城的发展前景,高建信心满满,胸有成竹。
功法多变练体格
忽雷太极拳是祖国太极拳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其风格独特,练法科学,上功快,健身与技击性强,流传至今仍未失其本质精髓,但由于种种原因至今未能受到应有的重视与发展,一直鲜为人知。据了解,忽雷太极拳又叫作“忽雷架”和“忽灵架”。此拳在发功阶段,身手忽起忽落,忽柔忽刚,如闪电似迅雷,动作刚劲精巧,周身抖擞,两脚挫碾震促,嚓嚓有声,所以人们形象地称之为“忽雷架”或“忽灵架”。
忽雷太极拳步伐灵活多变,有定步、退步、促步、辗步、跌步、划步、磋脚等。拳架呈内方外圆之势,紧凑而开展,略高而起伏,招招急速灵活,可柔可刚,以柔促刚,丝丝入扣,步随身转,手领脚动,手出步进,进退一体。无论是以手领身,还是以身领手,手、腿、心、身合一,开如弓,合成扣,内外统一,手转腿随,足动手领,出招动步,封、逼、套、插、扫、滑、搓,连续不断,步频质略形似醉,落之如入地生根,被当地誉为“武术之瑰宝,太极之精华”。
高建介绍说,忽雷太极拳除了具有一般太极拳的基本要求与特点外,还具有独特的风格与特色。其由浅入深,层次分明,练习方法科学。快慢相间,快中有慢,慢中有快。换劲及时,以柔促刚,发劲方法独特新颖。搓脚,挂撩跪蹬,步法灵巧奇异。活步推手,重视散手的练习。
忽雷太极拳不但出功快,而且在健身方面因功法不同,也有独到的功效。练习忽雷太极拳,对防治关节炎、肩周炎、老年人腿脚不灵、腰脊僵硬,都有极好的功效,由于它行气沉气快,对恢复体力,治疗神经性疼痛、高血压都有极好的功效,也可以使身体内部器官形成自我按摩,对气管炎、肠胃病都有独到的疗效。另外,练习“忽雷架”不仅可以增健肾脏,对于长期无力、困乏懒动、精神不济也非常有效。
新闻推荐
本报讯 近日,蒙城县岳坊镇党委组织有关人员深入到全镇离退休老党员干部和困难党员家中,送医、送药、送钱物,把党和政府的温暖和关怀送上门。 ...
蒙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蒙城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