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克岐在文庙前
行万里考证女杰刘金定
文庙是蒙城最著名的地标建筑,也是居民开展文娱活动的重要场所。作为蒙城文化界的领军人物,如今80岁的熊克岐老人对文庙的感情尤其深厚。20年前,正是他前往国家文物局为维修文庙申请到30万的维修经费,使曾经一度残破的文庙焕发了风采。
不仅对文庙,熊克岐对蒙城文化的感情也十分深厚。几十年来,他不辞辛苦,不计报酬,与人合力做出了“庄子故里在蒙城”和“刘金定是北宋时期蒙城人”的重要论断,主张修复了庄子钓鱼台和双公庙等遗址,并将192位蒙城籍历史名人收录进《蒙城名人史迹》,在蒙城历史文化进程中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熊克岐利用业余时间对刘金定进行考证,曾北上燕云,西去蜀地,几十年来,先后到过160多个县市,行程三万余里,寻访名胜古迹300多处,同许多博物馆的同志和戏剧老艺人交谈。
到1983年,他觉得所得资料已经齐备,便写出了《关于宋代女英雄刘金定的考察报告》,得出了刘金定是五代后期北宋人的结论,其故里在蒙城县双锁山下刘庄(今蒙城小涧镇红城村刘庄),是宋卫国武烈王高琼的夫人。在此基础上,他先后写出了多部关于刘金定的作品,在全国范围内广为流传。1991年,刘金定被国家文物局正式收入《中国历代名人胜迹大辞典》。
喜爱历史文化,钻研历史问题,他时常孜孜不倦;面对与文化相关的文化古迹,他更是殚精竭虑、不遗余力。
倾心求证姜太公钓鱼台
1992年3月,吕望村干部、农民5人找到熊克岐,携带要求恢复姜子牙、庄子二公庙和姜子牙、庄子钓鱼台遗迹,这些历史人物立即引起了熊克岐的兴趣。
经熊克岐考查,西周名将姜子牙去西岐结识周文王之前,曾游历此地,在此客居,垂钓于濮水(今芡河),因此留下了“姜子牙钓鱼台”等遗迹。后来人们为纪念姜子牙,以其号“吕望”命名吕望集,又在集上修建一座“姜太公庙”。据了解该庙位于濮水北岸吕望集西侧,有前后大殿和东西庑计l00余间,后大殿内塑着高大的姜子牙金像,其前殿为庄子像,每年三月二十八日逢庙会纪念,方圆百里的经商、拜谒者和钓鱼爱好者齐聚吕望集上,热闹非常。
经过熊克岐的考证,姜太公钓鱼台也确实存在过,曾位于吕望集西南400米左右的濮水南岸,与今义蒙河东侧的交汇处。战国时期,庄子仰慕前贤遗踪,常来吕望集上,垂钓于姜子牙钓鱼处,并写出了著名的《逍遥游》。只是,由于历史上的战乱等原因,这些名人遗迹,几乎毁坏殆尽。
为了重拾和保护这些历史文化遗存,在熊克岐等人的呼吁下,当地政府支持下,1997年,“双公庙”、“庄子钓鱼台”被修复。在此以前,1981年,熊克岐还建议政府修复小涧双锁山上刘金定饮马泉;1985年,建成周元将军及其抗日阵亡烈士陵园等。
与此同时,熊克岐联系文化界好友发起“庄子故里在蒙城”的学术讨论,将“庄子故里在蒙城”收入《中国名胜词典》、《中国历代名人圣迹大辞典》。在深厚的理论基础下,1995年蒙城北郊漆园镇境内破土动工重建庄子祠堂,如今,一座占地近60亩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展现在人们面前,成为道家旅游文化的著名景点,也成为蒙城人民休闲养生的好地方。
不辞辛劳著书传承文脉
痴迷于蒙城文史,就要用笔和纸记录下来,熊克岐坚信笔下的力量。1990年4月,熊克岐提出编写《蒙城名人史迹》的设想,并将此事付诸实施。
从1992年3月初至11月正式出版,共9个月时间,全书共收入本县历史名人192位,其中名胜古迹,纪念景物74处;作为附录,还收入了39位外籍历史人物,其中名胜古迹38处。熊克岐说,这本18万字的《蒙城名人史迹》汇集的名人,堪称蒙城县迄今第一次最为全面、完整系统的专著。
以人带史,一个人打开一个时代的窗口,几乎涉及历史进程中每一个阶段,勾勒出蒙城其他与整个社会发展的血肉联系,用200多页纸张记录了蒙城3000年的风云变幻。
多年来,40万字的《沧波珠影》、26万字的《漆园天涯史扎》,历史小说《苏轼萍踪》、《风雨汴京》、民间故事集《飞去的仙鹤》、考古文集等,并与人合办《漆园古今》期刊,发掘普及蒙城文史。说起这些作品,熊克岐如数家珍。
熊克岐说:“历史的文献记载是有限的,考古、历史研究的发现是无穷的,填补历史文献之遗缺,纠正史之记载之讹错是不断进行的。”
正是这样,他不断行走在神州大地上,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奔走核查,撰文发表,倾注了毕生的精力,为蒙城人民收集了傲人的“精神宝藏”。刘勇 记者 汪玉琼
新闻推荐
本报讯 近日,蒙城县招商部门在原有的基础上又向外派驻了两个分局,分别布点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实施招商。为进一步落实市委书记杨敬农在全市...
蒙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蒙城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