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区魏武广场内的好人墙
如果说法是外在的约束,那么德便是内在的约束。近年来,在坚持依法治市的前提下,亳州市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通过开设道德讲堂、传统经典进校园、亳州好人评选等一系列活动,倡导人们向上向善,大力提高市民的道德素质。
中国好人安徽多,安徽好人亳州多。截至目前,亳州市已有93人入选“中国好人榜”, 15人入选“安徽好人榜”,已累计评出了80位亳州好人;机关、学校、农村、行业、社区、企业等六类“道德讲堂”多点开花,在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药都大地,朝气蓬勃的亳州人正用涓涓善流滋润厚德新风,在建设“活力亳州、美丽亳州、幸福亳州”的征程上阔步前行,让这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散发出它恒久的魅力。
“亳州好人”奉献爱心不间断
几天前,“中国好人” 闫龙泉向5名准大学生每人提供2000元爱心助学金,这已经是他第三年参与“爱心圆梦大学”行动了,连续三年的坚持,已经帮助20多名贫困学子圆梦大学。
闫龙泉是谯城区大杨镇人,贫寒家庭出身的他经营中药材生意,多年来一直在贵州等地打拼,并获得成功,在贵州站稳了脚跟。
致富后不忘家乡的闫龙泉,出资为乡亲们修路,安装路灯,帮助同村孤寡老人修建房屋,受到乡邻的交口称赞,他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2011年被评为“中国好人”,2012年被授予“亳州市第三届道德模范”称号。
“我没有多高的文化水平,看到家乡的孩子能考上大学非常高兴,我资助的这些孩子,今后有啥困难可以随时给我打电话,我24小时不关机,一定给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闫龙泉朴实的话语、持续的奉献,见证了一位普普通通亳州人的爱与善良。
奉献爱心不间断的还有“爱心老人”刘汉章的子女。刘汉章去世后,他的子女刘华丽、刘华斌继续“接力”帮助父亲生前资助过的贫困学生。
几天前,爱心市民刘华斌和姐姐刘华丽来到他们一直在资助的贫困学生刘令家中,为即将踏入大学的孩子送来了学费。
刘令今年20岁,她的父亲患有精神病,母亲在她年幼时便离开了家,她便和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从小学五年级开始, “爱心老人”刘汉章全力资助孩子上学。两年前,刘汉章老人因病去世后,他的子女刘华斌、刘华丽接过了“爱心接力棒”,一直资助着刘令,并为今年考上吉林延边大学的她,送去了学费和生活费,鼓励孩子在学校里要好好学习。
同样是发生在几天前的一件事,88岁的东北老太太安淑敏途经亳州时误下火车,经过素不相识的出租车司机、小区负责人、普通市民的热心相助,老人在亳州得到精心照顾,并帮她找到了家人。
“感谢你们亳州人!不然我们可能就没有妈了!”老人的女儿吴晓影见到母亲后,流下了感动的热泪,在离开亳州前,又专门去感谢收留她母亲的好心人,然后带着亳州人传递的爱与温暖返回吉林老家。
尊崇德行,崇尚德育。这是有“天下道源”美誉的亳州人共有的品行,这种品德的形成,来源于亳州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从道家鼻祖老子,到频频出现在“中国好人榜”上的亳州面孔,亳州人都在用自身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厚德的意义和内涵。
“道德讲堂”开到每个人身边
高度残疾青年王全金,18年双手爬行10万公里,辗转全国40个城市,卖唱挣钱给母亲治病;妻子李秀芳17年如一日照顾植物人丈夫,不离不弃;母亲袁素英用爱成就了出版自传体小说的残疾人儿子,让他在去世前完成了当一名作家的夙愿……
不久前,在谯城区汤陵街道“道德讲堂”上,亳州晚报记者孟龙围绕“爱与坚守”讲述的身边事例,让聆听者感动得落下热泪。
市民的道德素养直接反映了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自去年6月亳州市下发《加强“道德讲堂”建设实施意见》以来,全市范围内积极建设“道德讲堂”, 扎实办好机关、学校、农村、行业、社区、企业等六类“道德讲堂”,通过化虚为实,从普通老百姓入手,从最朴素的道德入手,以“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事教身边人”的形式,颂扬凡人善举,培养道德自觉,在全社会倡导“好人有好报”的价值导向,使“讲道德,做好人”在药都蔚然成风。
“单位刚开始设立‘道德讲堂\’时,我觉得就是一个应付上级检查的形式,不过是做做样子而已,没有什么实质性内容,但是经过一次认真的听讲之后,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那些真切、感人的事迹,原来就在我身边,原来就是一个个普普通通的亳州人传递给大家的正能量,我必须学习他们的奉献、诚信、乐于助人等优秀品质。”在单位“道德讲堂”听了一场演讲后,亳州市一家企业的职工李志华说。
在市文明办创建科科长燕语信看来,“道德讲堂”的开设,不仅是加强公民道德教育的有效载体,也是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走进群众的有力抓手,对稳步提升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除此之外,亳州市还深入开展志愿服务等公民道德实践活动,涡阳县普通理发师尹冬冬、市十大孝女袁秀华、蒙城县阳光计生志愿服务队分别入选全省“感动江淮”优秀志愿者个人和团体;打造“诚信亳州”建设,下发《关于在全市范围内实施道德信贷工程的通知》,在道德楷模中实施“以文明作担保,以诚信作抵押”的道德信贷工程,在群众心中树立“有德者必有得”的信念。
今年秋季学期开始,亳州市将在全市范围内全面启动中小学国学经典教育工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把中小学开展国学经典教育情况,纳入对学校教育教学评估考核和学校德育工作考核之中,积极推进中小学国学经典教育工作,让美德新风吹遍药都城乡。
“亳州榜样”举过头顶放心间
“这个就是感动无数人的‘最美母亲\’许张氏,几十年如一日照顾瘫痪儿子的她,今年获得了全国道德模范称号;这个就是中国好人张振江,坚持为艾滋病患者看病的他,被誉为‘最美乡村医生\’……”在市区希夷大道两侧宣传牌上的道德楷模,已经成为市民经常提及的“城市风景”。
亳州市将城区的主干道希夷大道芍花路至利辛路段打造成了宣扬道德典型人物的“好人大道”,竖立了道德楷模宣传展示牌,对全市入选的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亳州市首届、第二届、第三届道德模范,中国好人等道德楷模进行集中展示,这种把道德模范举过头顶放在心间、营造浓郁氛围引导人们向上向善、积极传递社会正能量的做法,得到了市民的一致好评,并渐渐成为市民引以为荣的事情,和外地朋友、客商讲起这些道德楷模的事迹,都觉得倍儿有面子。
“早就在媒体上看到了关于许张氏的事迹报道,没想到亳州这个地方涌现出了这么多道德楷模,真不愧是老子故里、道德之乡,看到他们的事迹,感觉很受启发。”一路上认真听好朋友李峰讲解道德楷模事迹的陈涛说。
除了打造“好人大道”,亳州市还在人流量集中的魏武广场设立了“好人广场”,竖立宣传展示牌17个,将道德典型人物在群众身边进行展示。
2014年以来在市区主干道,铁路桥、高速公路入口等处,共设置各类公益广告、文化墙3500余平方米,引导广大市民积极参与创建文明城市和思想道德建设。
另外,亳州市还在市级媒体上先后开辟了“亳州榜样”、“药都好人”、“好人在身边”等专栏,在全市范围营造浓厚的“知好人、学好人、做好人”氛围,并通过开设道德讲堂、为好人送喜报、帮扶慰问好人等举措,促进全市上下学习身边好人、倡导文明新风。
市文明办统计数据显示,自2008年中央文明办开展“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评选活动以来,亳州市共有93人入选“中国好人榜”;2013年至今,入选“安徽好人”15人;2013年4月,市文明办启动月评“亳州好人”活动,截至今年8月,已累计评出80人。
时下的亳州,全市上下正坚持不懈地提振跨越赶超、敢争一流的精气神,提振敢试敢闯、敢为人先的精气神,提振勇于负责、敢于担当的精气神,提振真抓实干、敢于碰硬的精气神,每一个亳州人在向上向善的氛围里,朝着“活力亳州、美丽亳州、幸福亳州”的征程上阔步前行。 (记者 蒋海涛)
新闻推荐
胡鑫鑫和妈妈在一起贫困学子小档案从蒙城县立仓镇罗集村的街道东头往北拐,沿着一条泥泞的乡间小路走上两里多路,便是胡鑫鑫的家。只不过,这...
蒙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蒙城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