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亳州市博物馆原馆长李灿的客厅墙上挂着一把秃钝但闪着亮光的探铲。这把探铲记录了李灿老人一生的奋斗经历,寄寓着他对亳州考古事业的挚爱深情。
1952年,28岁的李灿来到古迹遍地的城父镇教学,他中学时代隐隐萌生的考古梦此时被激活了。
遍布城父镇的大大小小的古墓成了李灿最喜欢去的地方,不过一年,李灿就走遍了漳河两岸战国汉代墓群、四女堌堆、伍员庄堌堆等古迹,收集的陶器、汉画像石等,渐渐堆满了李灿的宿舍。
李灿把这些发现报告给了刚成立的安徽省博物馆。不久,一张“省文物考查员”的聘书握在了李灿手中,小有成就感的李灿当即买了一把探铲。就是这把探铲,几乎探寻了亳州所有的地下古迹。
1956年,李灿以舍我其谁的勇气承担了全县的文化普查工作。盛夏的一天,晴朗的天空,突然乌云密布,电闪雷鸣,暴雨如注,正在野外考察的李灿,被雨水冲浇,重病一场,历时三个月才康复。但是,获批 “省重点保护单位13处”的优秀成果扫除了李灿所有的烦恼,那把探铲已被磨得异常锋利锃亮。两年后,李灿负责组建了亳县博物馆并任馆长。
1960年,李灿参加了在武汉举办的全国考古培训班。一天,在勋县实地探墓时,他的探铲被石头碰掉了一块,从此,一种不祥的预感始终萦绕在李灿心头。当他一个月后,学习结束回到家中,才得知他的小女儿已经饿死!如果李灿在家不外出,小女儿怎么会夭折?跪在地上的李灿流下了记忆中的第一滴泪水。
上世纪六十年代,政治运动接连不断,李灿的考古活动也停滞了。但是,“深挖洞、广积粮”的号召,让幸运之神再次拥抱了李灿,他的探铲都磨秃了。他带领人员管护了有地下长城之称的曹操运兵道,发掘了规模宏大的曹氏宗族墓群,重建了无人问津的华佗庙,抢救了以砖雕木雕著称的花戏楼。 1979年他整理的汉墓字砖,以不可辩驳的力量终止了六十年代就开始的全国兰亭序真伪大讨论,并为国际倭人历史文化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出土实物。
1982年,评选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的活动一经提出就引起了李灿的高度关注,他暗下决心一定要为亳县申请到这一荣誉称号。李灿精心准备申报材料,找领导,问专家,走省会,上京城,忙得不可开交。有一天路过商丘,走在大街上沉思中的李灿,突然被一辆拖拉机撞倒在地,大腿粉碎性骨折,半年后才能下地行走。历经曲折艰辛,1986年12月国家的批准文件终于寄到了亳州。那一刻,李灿流下了激动的泪。李灿从此赢得了“亳州考古第一人”的美誉。
1989年,65岁的李灿虽然辞去了市博物馆馆长的职务,但是并没有放弃自己的考古事业,他始终把伴随自己考古生涯的老探铲擦得亮亮的挂在客厅里。在受聘蒙城县文物顾问时,发现了殷商民族发源地--北冡山遗址;针对安阳曹操墓疑案,在近九十岁的高龄,仍然撰写了轰动一时的学术论文--揭开安阳 “曹操墓”面纱;总结六十年的考古成果,开天辟地般地提出“涡水文化”的概念,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
汤汤南流的涡水两岸,时常会出现李灿步履蹒跚的高大身影,他深邃的双眸凝望着奔流不止的河水,脑海中总是盘旋着他未完成的考古梦想:古亳都遗址在哪里?北冡山的神秘面纱何时才能揭开?
问及一生的考古成就,九十岁的李灿老人总是谦虚而开心地说:“我是一把永不生锈的老探铲,磨秃了,还在闪亮。 ” 马荣振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张永)博大精深的庄子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汲取庄子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使之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是蒙城县作为庄子故里的道义担当和责任所在。因此,蒙城县...
蒙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蒙城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