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荣振 张守剑
这次我们要采访的对象是一位土生土长、默默奉献的“编外”老农技员——吴其俊。
走进蒙城县双涧镇赵巷村,村支部书记把我们带到吴其俊家中。不巧的是,吴其俊刚和村民到地里看玉米病虫害去了。刚下过雨,乡间土路泥泞不堪,我们深一脚浅一脚地缓慢前行,走了半个小时,远远地看见几个村民正站在大半人高的玉米地里讨论着什么,村书记走到一位老人面前,介绍说他就是吴其俊。我打量了一下,70多岁,满头白发,一脸皱纹,脸庞消瘦却很有精神——他就是当地群众口口相传的那位“编外”老农技员吴其俊!
“我真的没有啥可介绍的,只不过在庄稼上帮邻居几下子么! ”听到我要采访他,老人憨厚地笑了。“那您就随便讲讲怎么和群众一同种庄稼的事儿吧。 ”见老人有些拘谨,我放下手中的纸和笔,和老人攀谈起来。
放松下来的吴其俊很快打开“话匣子”。吴其俊出身农民家庭,五岁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母亲教会他读书识字。因为家庭原因,年轻的吴其俊没有机会当工人或是上大学,当时摆在面前的只有一条路:当农民! “当农民,就要当一个有出息的农民!”如今回想当初,老吴脸上仍显出严肃而坚毅的神情。他积极参加队里的生产劳动,还到处寻找农业书籍,认真钻研:什么样的种子产量高,冬小麦啥时要浇水,夏玉米啥时要追肥……靠着一股不服输的钻劲,几年下来,吴其俊成了村里小有名气的“农业专家”。当我提到蒙城县上世纪80年代旱稻种植时,吴其俊更是一脸灿然。那几年,双涧镇试点旱稻种植。第一年,吴其俊自家四亩旱稻亩产量全镇最高。在他的带领下,第二年全村一下子种了100多亩,都获得丰收。双涧镇旱稻的成功种植,引起县领导高度关注,并在赵巷村召开全县的现场观摩会。
吴其俊指着周围一片地说,当时他就是站在这个田埂上向来自全县的农技员们介绍旱稻种植的成功经验,县长对他们的做法也给予大力表扬。吴其俊的发言材料,还发表在1988年8月 《安徽日报》的农村专版上。这一下,来向吴其俊“取经”的更多了,不时有人索要稻种试种。就这样,今天给你5斤,明天给他10斤。结果,当年自家生产的稻子基本都无偿送人。家里人都说他傻,但老吴乐呵呵地说:“人家要学习,送人家几斤种子又算个啥? ”
“那‘编外\’农技员又是怎么回事? ”听到这个问题,吴其俊微微一笑。 1983年夏天,县里要组织农技员资格考试。当时正值夏种时节,考试前一天,吴其俊还像往常一样,在田里教群众如何给棉花打顶,由于过度劳累不幸中暑,第二天的考试就此耽搁,吴其俊从此与“入编”失之交臂。“那您现在后悔不后悔?”“后悔?要是后悔现在我还会站在这地头上?”是的,老人没有后悔。 2006年老伴因车祸去世后,吴其俊60多岁,在市里教书的女儿和在县城做生意的儿子怕老人孤单,都要接他去身边,但老吴不肯进城,理由很简单——村里的群众还需要他,他离不开自己伺候了一辈子的土地!
——吴大爷,俺怎样能提高小麦分蘖数?
——吴专家,俺家的棉花生蚜虫了,用啥药?
这些熟悉的乡音,多年来一直回响在赵巷村的田间地头,并一次次走进吴其俊的梦里。你说,他怎么舍得下和他相处了一辈子的乡亲们?
带着些许不舍,我们结束了这次采访。憨厚的老吴没有送我们,转身又走进身后的那块玉米地。此时,在我们的眼前,吴其俊老人正像那一株株秋日里快要成熟的玉米秸,倔强地挺立在广袤的皖北田野上……
新闻推荐
11月20日,蒙城县马集镇驼涧村麦田里,农技师指导农民对越冬小麦进行科学田管。连日来,该县通过发布小麦冬管及病虫害防治信息、农技人员田间地头指导等形式,确保小麦顺利越冬。 本报通讯员 胡卫国 摄...
蒙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蒙城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