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徽,争当好人已经蔚然成风,百姓身边的好人好事层出不穷。为了让这些普通人的善行义举广为人知,从而引导更多人做好人、行善事,新安晚报今起开设“凡人善举”专栏,为读者展现安徽省普通人的不平凡的故事。
凡 人 善 举
中年不幸丧夫,儿子又身患尿毒症去世,面对治病欠下的30多万巨债和两个年幼的孙女,蒙城县乐土镇农民杨爱萍选择独自承担。8年来,她含辛茹苦抚育着孙女,同时凭借节衣缩食累计偿还了20余万元债务。
1984年,31岁的杨爱萍嫁给了退伍军人乔长松。婚后两人生育了两个儿子,日子虽然不算富裕,一家四口也很幸福。1995年,乔长松因车祸不幸去世,杨爱萍悲痛欲绝。办完丈夫的后事,杨爱萍擦干眼泪,谢绝了好心人的劝说,不肯改嫁,坚持要将两个孩子抚养长大。
2003年,大儿子乔蒙蒙结婚,但两年后,乔蒙蒙患上了尿毒症。这个消息再次把杨爱萍推进了痛苦的漩涡。她不敢当着孩子的面哭,常常在丈夫的坟前倾诉自己的悲伤。看着身体越来越虚弱的儿子,看着以泪洗面的儿媳,再看看两个孙女,杨爱萍告诉自己一定要坚强。她鼓励儿子、安慰儿媳,开始到亲戚邻居家借钱。渐渐地,家里债台高筑,欠了30多万元。
为了彻底治好儿子的病,也为了省下高昂的肾源费用,53岁的杨爱萍决定捐一颗肾给儿子。经过化验比对,杨爱萍符合换肾条件。就这样,杨爱萍给了儿子第二次生命。她心想,虽然欠了几十万元的债,但儿子的命总算保住了。只要人在,希望就在。但令杨爱萍万万没有想到的是,2007年9月,乔蒙蒙因劳动中被农药感染,尿毒症再次复发,而且迅速恶化,不久便离开了人世。接着,儿媳改嫁了。再也承受不住这些打击,杨爱萍一病不起。
病床上的杨爱萍万念俱灰,她想到了死。但两个孙女和几十万的债务,让她强打精神再次站了起来。她弯曲的背影又出现在庄稼地里。为了还清欠款,杨爱萍嘴里省肚里挪,就是一包方便面、一杯牛奶,在她眼里都是奢侈品。有人送给她一点东西,她都给孙女留着。多少年来,杨爱萍都是穿亲戚给的旧衣裳,从来没穿过一件新衣服。有人曾劝她跟儿媳妇打官司争取抚养费,杨爱萍只是笑笑:我命苦,她命也苦。也有人说,你一个妇女带两个小孙女,就是不还钱,他们能拿你怎么样?杨爱萍却说:“那不行,做人要讲良心。当年人家救了俺家的急,再苦再累,俺都得想办法还。”
到目前,杨爱萍已经还账20多万元,还有不到10万元的账没还。她说:“我今年63岁了,如果身体允许,估计到73岁时就能还清了。再给我10年,就够了。” 赵静雅 本报记者 项磊
十年如一日,守护脑瘫儿
晚上,老两口就让儿子睡在他们中间。
本报讯 听到34岁的刘毅躺在床上发出“呜呜”的声音,他62岁的母亲姚宪文便拿出牛奶,插上吸管,放在他嘴边,随着吸管内牛奶流动的声响,他随即停止了“呜呜”的叫声。这一天,是刘毅脑瘫10年零7个月。一起度过的每一天,姚宪文都在心里牢记着。
2004年12月18日,23岁的刘毅因“脑血管先天性畸形”突然发病,导致昏迷瘫痪, 医生会诊后告知姚宪文说:“没有希望了,除非有奇迹出现。”面对这样的噩耗,姚宪文却只听到了后半句:“除非有奇迹出现”。因为这句话,姚宪文始终没有放弃,她和老伴刘树祥带着儿子四处求医,坚信一定会有奇迹。姚宪文说,长期带儿子看病,她和丈夫几乎放弃了上班,家里的积蓄全部花光了,但几年的奔跑求医收效甚微。
为此,姚宪文不得不在退休后开始打工,“一边打工给儿子挣医疗费,一边照顾儿子。”姚宪文说,随着她和老伴年龄的增长,照顾儿子越来越吃力,打工也打不了。
2013年7月,在弟弟的资助下,姚宪文和丈夫带着儿子搬到合肥蜀山区洪岗社区。“现在儿子仅有轻微的意识,每天只能躺着,四肢都已经变形,吃饭全靠嘴嚼碎再喂。”说到儿子现在的情况,姚宪文说:“就把他当婴儿照顾,只是这个婴儿期又延长了10年零7个月。”
说话间,瘫痪在床的刘毅挥舞着手四处乱伸,姚宪文立即抓住儿子的手指,不停地按摩着。“他心里虽然不清楚,但不舒服了就会伸手找人。”姚宪文说,每天给儿子按摩多长时间都是固定的。就这样, 62岁的姚宪文和65岁的刘树祥每天都要抱着儿子上厕所、洗脸擦身、按摩手指,十年如一日。但是,随着夫妻俩的年纪越来越大,体力已经大不如从前,她非常担忧没有了自己儿子怎么办,“以前还能用轮椅将儿子带出去转转,现在儿子120多斤了,我们老夫妻搬起来太费劲了。”她希望社会上能有义工每周帮他们带儿子出门在小区转上一趟,让儿子能呼吸到外面的空气。范厚华 本报记者 刘玉才 摄影报道
姚宪文在给儿子按摩。
姚宪文推着儿子到楼下透透风。
老两口照顾儿子已经有些吃力。
新闻推荐
——“裸婚创客”杨伟涛的100个昼夜
蒙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蒙城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