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科技部火炬中心公布全国115个国家级高新区最新评价结果,合肥高新区跃居全国第八,进入中国第一方阵,为合肥创新驱动发展之路,再添新的荣光。股权与分红激励、平台创新、融资体制改革……在合肥走出一条中西部城市创新驱动的转型发展之路的背后,是对科技体制的深化改革。近日,新安晚报、安徽网记者多方采访,挖掘合肥科技体制改革的做法和经验,展示合肥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亮点。
全面深化改革进行时
股权激励
激发创新动力
合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吸引高新技术人才,高新区跃居全国第八
“江淮硅谷”创新创业团队建设、股权与分红激励试点……科技创新的核心是人才,为了激发合肥科技精英的创新动力,合肥不断深化科技人才体制改革,让越来越多高科技人才淋漓尽致地展现自己的创新能力。
科研人员拿到股份奖励
“以前都是院里的,现在个人也有了一部分,当然更有动力了。”五年前,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的孔令涛博士还是国家科技部“应用纳米技术去除饮用水中的微污染物”项目中的一员,而现在,他已经成为中霖中科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技术总监。“全国70%的人口饮用地下水,而很多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污染,我们希望将纳米材料净水的技术推广到地下水受污染的地区,改善那里居民的饮用水质量。”
项目完成后,中霖高科与中科院合作成立了股份制公司,也就是中霖中科,注册资本1000万元,其中,中科院以无形资产158万参股。让孔令涛等科研人员没有想到的是,经中科院审批,给予项目主要科技人员共计47.4万股股权激励。“以前,技术转让后,科研人员跟企业关系就不大了。而股权激励让他们奉献更多的精力和智慧在进一步的研发中。”
股权激励极大地提高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更对公司的科技研发和生产经营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双方合作共建了水处理基础研发中心,云集了国内饮用水处理技术的顶级科研团队。经过院企双方的共同努力,项目自产业化以来,共完成工程项目25项,其中包括亚洲最大的会展中心——上海国家会展中心水处理项目,在客户群中获得极高的赞誉。
据了解,该企业本月通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资格审查,并成为安徽省首批科技板挂牌企业。而在下个月,蒙城县三义镇自来水厂除氟改造样板工程,也将进行项目评审,从而解决当地老百姓长期以来高氟水的困扰,并有望推广到国内更多地区。该公司一名负责人告诉记者,公司也在准备第二批股权激励,“从而打破公司与员工的传统关系,做到利益共享。”
合肥高新区全国排第八
位于合肥高新区的中霖中科的创新之举,在合肥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并不鲜见。截至去年底,合肥市已有142家企业先后加入试点,其中40家企业制定激励方案,以超过3.5亿元的资金,让1114位科技及管理人员获益。
而股权激励与分红,也只是合肥改革科技人才体制的一个方面。据了解,合肥高新区已经出台支持产业发展 “2+2”政策体系,发挥政策对高技术人才、创新型人才的引导和激励作用,激发人才活力。政策规定,对企业的研发经费给予补助,支持企事业单位建立研发机构、获得知识产权,并对获得科学技术奖的企业给予奖励。另外,合肥还开展“江淮硅谷”创新创业团队建设,推动“团队式”引进培养模式,吸引更多海外人才来到合肥创新创业。
创新创业的关键在“人才”,众多人才来到庐州,尽情展示创新活力,也为合肥打造创新高地增添了更多底气。根据科技部火炬中心近日公布的全国115个国家级高新区最新评价结果,作为安徽省最大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的合肥高新区综合排名跃居全国第8位,进入全国高新区第一方阵。据介绍,在此次排名的四个一级指标中,合肥高新区的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能力、国际化和参与全球竞争能力均列第七名。科技部评价结果指出,合肥高新区在创新成果产出、国际性人才引进和培育等方面表现非常出色。本报记者 项磊
新闻推荐
——“裸婚创客”杨伟涛的100个昼夜
蒙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蒙城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