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通讯员 葛新爱本报记者 武长鹏
午收以来,国能蒙城生物发电有限公司大门前,每天早晨运送秸秆的车辆排起了长龙。 “公司每天收购秸秆1200吨左右,较往年增加很多。发电锅炉‘吃饱\’不成问题,农民的收入也能增加不少。 ”6月16日,望着公司料场内一座座小山般的秸秆垛,公司负责人尚卫红对记者说,今年不用再为发电的原料操心了。
这家亳州唯一的生物质发电企业,自去年7月底投产,已累计发电1.8亿余度,消耗以小麦、玉米秸秆为主的生物质燃料25万吨,实现农民增收近亿元,一批秸秆收购经纪人随之应运而生。
去年秋季尝到了甜头,今年再投入260万元购买秸秆回收机械的蒙城县漆园办事处村民邓克真,这几天忙得不可开交。 “这段时间每天往发电厂运送秸秆在100吨左右,每吨售价290元,加上政府每吨40元的补贴,一天毛收入可达到3.3万元,收益很不错。 ”邓克真说。
2015年,生物发电厂建成后,当地丰富的农作物秸秆资源让邓克真看到了巨大的商机。 “今年午季的7天时间,回收秸秆3000吨,较去年秋季多了2000吨。按每亩地产生500斤秸秆计算,回收了1.2万亩小麦的秸秆。 ”邓克真告诉记者。
按现有的政策和行情,邓克真仔细盘算一下,今年投入260万元购买秸秆回收机械,可获得补贴资金约120万元,午季回收的3000吨秸秆售卖加补贴可收入99万元,加上秋季计划再回收3000吨玉米秸秆,全年毛收入约有200万元,除掉各项成本后,纯利润应该在40万元左右。
目前,像邓克真这样活跃在蒙城乡间的秸秆收购经纪人,有100余人。该县加大财政补贴力度,对2016年秸秆收储站点建设、购买“五种”秸秆综合利用机械给予发票款20%补贴;对午秋两季收储秸秆各达到1000吨以上的,给予每吨30元补贴;各达到2000吨以上的,给予每吨40元补贴。对秸秆集中堆放点,午秋两季各按每亩500元给予补贴,极大调动了农民参与秸秆综合利用的积极性。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 斯实)按照省政府开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专项调研督查工作统一安排,6月22日至24日,副省长方春明赴阜阳、亳州、蚌埠市调研。他强调,要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决策部署,推进“去降补”,加快“调转促...
蒙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蒙城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