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安徽省从1998年开始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是全国较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省份,目前老龄化水平已超过全国平均。随着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老年人群对生活照料、医疗保健、精神文化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凸显,但养老机构建设却面临“缺钱缺人缺地”的困局,社会养老问题日趋严峻。广大政协委员情系养老民生,为破解养老机构建设难题、构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积极建言献策,提供有益参考。
破解“资金难”
——加大政策扶持,打破“越差越穷、越穷越差”怪圈
□背景新闻
马鞍山一家民办老年休养中心,经过10多年发展,目前入住近200位老人,入住率100%,但中心负责人却表示,因场地租赁和前期改造费用,休养中心目前还处于亏损状态。
当前,由于自身投资回收效益差,社会资本吸引力弱,极大地限制了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因为缺乏资金,多数民办养老机构基础设施简陋、专业护理人员短缺、必要医疗设备不完善,对老年人的入住吸引力不够,而老年人入住率低又导致民办养老院收益低,形成 “越差越穷、越穷越差”恶性循环。■建言献策省工商联秘书长李俊波:
如何让国家和省里养老服务扶持优惠政策落实到位,是进一步鼓励和吸引民资进入养老业的重要前提。 2013年9月13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在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市场的土地、规划、税收、补贴等关键要素上实现了新突破。 2011年安徽省出台的 《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决定》中也对社会力量办养老机构出台一系列政策。建议全面落实养老服务业有关政策,加强对养老业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同时制定关于民营养老机构的用地、信贷、补贴等具体量化政策,确保政策落到实处。
国务院《意见》提出,将开展公办养老机构改制试点,有条件的地方可把专门面向社会提供经营性服务的公办养老机构转制成为企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政府投资兴办的养老床位应逐步通过公建民营等方式管理运营,鼓励民间资本通过委托管理等方式,运营公有产权的养老服务设施。目前,部分地区公建民营模式已取得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建议进一步推动公办民营和公建民营之路,使政府由养老服务提供者转为监管者,盘活存量,发展增量,建立起顺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管理和运行机制,打破公办养老机构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低效率的体制弊端,提高公共资源利用效率。民盟安徽省委副主委韩卉:
建议政府为民办养老机构贷款提供担保并加大利息补贴力度,鼓励商业银行对民办养老机构提供低息贷款。合理利用福利彩票所得支持民办养老机构,鼓励向民办养老机构捐赠。加大对营利性养老服务机构税收优惠力度,例如对其用于养老服务的房产、车船、土地等在创办初期的一定年限内予以税收减免,将对养老服务行业进行投资的私人投资者、提供信贷支持的金融机构纳入税收优惠范围等。
为保证低收入、难自理弱势老人获得更多政府养老保障,建议设立需方补贴制度。对老人按照身体条件、收入状况进行评估,分等级发放养老券,由老人自行选择养老机构,以养老券支付部分费用,养老机构凭券向政府兑换补贴金,逐步代替政府对养老机构运营补贴。
破解“用地难”
——分类完善土地供应政策,让更多养老机构越过指标和高额出让金“门槛”
□背景新闻
调研显示,由于用地困难,很多小型民办养老机构选择租用近郊或城中村低价民房经营,此类养老机构在卫生条件、消防设施方面无法达标,有的成为不登记的“黑户”,不利于安全,也不利于监管。虽然各地为推动民办养老机构发展,对其用地有一定优惠政策,但用地指标限制和高额土地出让金依然是民办养老机构发展难以逾越的门槛。■建言献策亳州市政协副主席齐建华:
土地是制约民办养老机构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最突出的问题。建议统筹规划,科学合理布局养老机构建设。把发展养老服务业纳入社会发展整体规划,将机构养老发展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等有机结合,科学合理制定养老机构发展规划。积极做好区域内养老服务机构资源整合,加强养老机构布局、规模、功能的统一规划。鼓励通过整合、置换或转变用途等方式,将闲置的医院、学校、幼儿园、企业以及各类公办培训中心、活动中心等设施资源改造用于养老服务。引导有条件的乡镇卫生院合理整合资源,创办养老机构,走医养结合之路。
合理规划养老事业用地,建立专门养老产业园区,对园区土地以划拨或低价出让方式交由民办养老机构建设。支持园区内企业开发老年用品。适时发展养老地产行业,将机构养老和居家养老相结合,对养老地产发展进行分析和规划,合理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采取公建民营方式,由政府购买服务,交由民营企业经营,解决用地难题。建设用地指标审批时,必须保证一定比例的养老服务设施用地,将养老服务设施的建设作为地方政府考核标准以保障政策落实到位。合肥市政协副主席奚芝英:
养老产业兼具公益和微营利特点,定位模糊,很难参照福利事业用地通过划拨获取土地,现在按常规依靠招、拍、挂的竞价和租赁方式获得土地,但随着各地土地价格剧增,很少有民办养老机构能从市场上竞价取得土地。另一方面,不仅大部分县(市)区没有养老建设的用地规划,市级也没有明确用于社会福利用地的数量。由于土地资源紧缺,合肥市要在“十二五”末实现每千名老人40张养老床位的目标,面临困难。
建议进一步分类完善土地供应政策,有效解决“用地难”。由省里统一编制养老服务用地规划,养老服务机构按照法律、法规应当采用划拨方式供地的,各级地方政府应该划拨供地;按照法律、法规应当采用有偿方式供地的,地方政府应当在地价上给予优惠;属于出让土地的,土地出让金收取标准应适当降低,科学合理解决养老机构建设用地问题。
·他山之石·
国外如何养老
欧美 社会养老
在长期应对老龄化的实践中,欧美国家形成了许多养老模式。
由于有经济实力的支撑和西方居家形态诸多方面的因素,这些国家养老对策的共同之处是依赖“社会养老”功能:在社会保障体制中,老年人被赋予独立生活的经济能力;在福利设施、服务体系以及居住环境等方面,针对老年人的生理情况,采用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设计。
以美国为例,老年人的居住设施大致分为五类:独立式住宅、老年公寓、养老院、护理院、老年养生社区,每一类辅以相应服务管理体制。美国养老模式有营利和非营利之分,前者大多为私人公司所办。其养老社区建筑规模大,有各种各样俱乐部。
欧洲也是较早步入老龄社会的地区之一,国家政策倾向于让老年人居住在独立公寓中,讲究自理自助。如德国慕尼黑奥古斯提诺姆老年公寓,这是全球诞生的第一家老年公寓,该公寓设施齐全,功能完善,服务优良,除医疗等必备配套外,洗衣室、礼拜堂、桑拿、室内游泳池、健身中心、图书馆、钢琴室、咖啡吧、餐厅、迷你型高尔夫练习设施等一应俱全。
亚洲 家庭养老
与西方国家讲究独立自主不同的是,亚洲国家家庭传统观念较强,亚洲国家多致力开发家庭养老功能。
日本、新加坡是较早进入老龄化之列的国家。因为有较雄厚的经济实力,这些国家一方面汲取西方社会福利养老特点,充分赋予老年人优厚社保;另一方面,基于传统东方家庭观念延续,致力开发家庭养老功能,如提倡和鼓励“多代同居”。
日本现在并不主张盖大型养老院,而是强调老人在自己家中养老,加强与社区互动。在小规模、多技能的社区养老院中,包括24小时入住照顾服务、白天日托服务和居家上门服务。
新加坡主要养老模式以政府为主导,由政府提供90%建设资金,对养老机构各项服务提供不同津贴。同时,政府在建造福利房时,专门设计适合几代同堂户型,并在购房价格上给予优惠,目前已婚子女与父母合住同一组屋或同一组屋区的住户达41%。
新闻推荐
合肥 晴,早晨部分有雾 -3~13℃ 晴到多云 -3~9℃亳州 晴 -4~11℃ 晴 -2~8℃淮北 晴 -3~11℃ 晴 -3~7℃宿州 晴 -3~11℃ 晴 -3~7℃阜阳 晴 -4~13℃ 晴 -3~8℃蚌埠 晴 -4~12℃ 晴 -4~8℃淮南 晴 -1~...
亳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亳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