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间,安徽骨髓库从无到有,不断壮大。三万多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胸怀大爱,捋起衣袖,慷慨捐出“生命种子”———
■ 本报记者 王慧慧
全国有白血病患者数百万,每年以7万人的速度递增,其中大多数是儿童;
安徽省每年需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约2800例,这个数字每年都在递增;
因为难以找到合适的造血干细胞供者,患者无奈地失去治疗机会,尽管渴盼的眼神里满是对生命的留恋。
2004年5月16日,中华骨髓库安徽分库正式启动,十年来快速增长,截至今年5月,全省已有芜湖、亳州等12个地市设立工作站,实现入库数据30276人,成功为52人临床移植。捐献者中有医务工作者、有普通农民工、有大学生村官、有国家公务员、有一线工人……仅2013年,就顺利完成5000人份血样入库任务,成功实现17例造血干细胞捐献,并实现涉外捐献的零突破。
胸怀大爱,志愿者们用实际行动,默默付出!
“帮助别人是件美好的事情”
“完成捐献已整整7年了。这7年里,我有了自己的小家庭和宝宝,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心中对那位受捐者的牵挂和祝福,却从未改变! ”5月18日下午,安徽省首例捐献者赵金霞出现在全省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爱相髓,生命相随”10周年纪念活动的舞台上,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就是这样一位看着娇小文弱、站在台上略显拘谨的邻家女孩,掀开了安徽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里程碑一页。
2003年,赵金霞在上海一家医院工作,目睹了一个5岁的患白血病小女孩因没有等到配型的造血干细胞而夭折。 “世界这么大,人这么多,难道就没有一个人的造血干细胞和她匹配吗? ”赵金霞决定申请加入中华骨髓库,“当时热血沸腾,就希望能早点遇到有需要的人。”2006年7月,赵金霞进入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工作。 1个月后,便接到省红十字会的电话,告知她的血样与南京市一位白血病患者配型成功,“十万分之一的概率!起初不敢相信,然后是激动,觉得自己实在太幸运! ”2007年4月16日,经过5个半小时的采集后,从小赵身上提取的97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被成功输入江苏省一位27岁患有白血病小伙子的体内,她的爱心延续了一个生命。
7年来,虽然惦念,赵红霞却从未尝试联系过受捐者,“不打扰也是一种美吧。只要他身体健康,我就感到欣慰了。”“我喜欢平淡的生活,也从未觉得自己做了什么伟大的事。”尽管不情愿,赵金霞仍认真地对待每一次采访,“我希望用我的健康,告诉所有人,捐献造血干细胞,不需有任何顾虑,而且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 ”说这话时,赵金霞的眼神里充满阳光,坚定的话语有种穿透人心的力量。
“能救人一命,没有理由拒绝”
1985年出生、厨师、貌不惊人、不善言辞的何春明再普通不过。然而,他一直热心公益、长期无偿献血,是全省第23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早在2008年,何春明就成为中华骨髓库安徽分库的一名志愿者。2011年5月23日,四川省一位患有急性淋巴系白血病的7岁小女孩陈国瑜与他配型相合,当省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征求他的意见时,他立马就同意捐献,“其实,早在2009年就曾与一位患者配型成功,遗憾地是两个月后患者放弃了治疗。再次遇到救人一命的机会,我有什么理由能拒绝? ”同年10月13日,何春明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正是这份生命的“种子”,将小国瑜从死神手中拉了回来。
“几年来我一直惦记着这个孩子,她的身体里流着和我一样的血液,如果能见到,我想认她当干女儿。”5月18日的“爱相髓,生命相随”10周年纪念活动舞台上,何春明说出了自己的心愿。让他意外的是,片刻后,在父亲陈家甫的陪同下,小国瑜竟真的出现在他面前。 “你给了我女儿第二次生命,以后我们就是亲人,我的女儿就是你的女儿。 ”陈家甫紧握何春明的手,小国瑜也“扑通”一声跪在“干爸”面前,何春明感动地言语哽咽。
胸怀捐赠梦,颍上县地税局工作人员陈传勇却很失落。他也是让中华骨髓库安徽分库工作人员杨皖莉最感动的一位,“曾有过两次初步配型成功,每次他都特别配合体检等工作,但最终患者均放弃了治疗。去年5月,他第三次和一位白血病患者配型成功,每次来合肥体检、配型,他连车费、住宿费都自己掏,直到进入最后持续好几天的采集环节时,才告诉单位以便请假。 ”但在完成动员剂注射、即将采集血样时,却传来了患者病情恶化去世的消息,捐赠最终没有完成。
陈传勇一下子蒙了,这个很少流泪的中年男子,那一刻,却为一个陌生又熟悉的有缘人,流下了泪水。 “眼看着要拉住他的手,可还是没能拗得过老天,非常痛心,非常失落。 ”陈传勇沉默片刻,又说,“我当兵出身,从2000年开始参加无偿献血,2008年加入骨髓库,相信自己有一天一定能帮到别人! ”
“更多人加入骨髓库,就会有更多生命获救”
“9针动员剂,220克造血干细胞。 5小时16分钟的提取过程一结束,‘生命种子\’立即由专人护送到杭州,第一时间移植入那位13岁的白血病小姑娘身体内。 ”2013年12月17日,42岁的马鞍山造血干细胞志愿者叶东华终于圆了自己多年的“爱心梦”,成为马鞍山当年第7例造血干细胞成功捐献者。作为RH阴性AB型血拥有者,他也是安徽省首例“熊猫血”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非血缘关系的造血干细胞配对相符率只有十万分之一,熊猫血的配型成功更非易事。这是我们的缘分!”为了提供最好的造血干细胞,叶东华戒了酒,坚持每天运动、每天写日志——“孩子,为了你能早日康复,叔叔一定坚持下去”“心里面恨不得现在就可以去献……”喜欢摄影的他,特地让护送“生命种子”的志愿者为孩子送去了自己拍的一幅风景图。图片上,有粉色桃花、白色梨花、黄色油菜花,一片生机盎然,“愿你的生命像花儿一样绽放。 ”
“我们都是平凡人,尽自己的微薄之力,让别人的生命得以延续,心里感到很快乐很满足。 ”这,就是马鞍山造血干细胞志愿者服务队队员们的共同心声。自2008年成立以来,这支服务队已由最初的 300人增至3000余人,其中,入库数据2200余人,已有11位成功捐献者,占全省16个省辖市捐献总量的逾1/5。
因为爱心,这群志同道合的志愿者们坚定信念,在救助白血病患者的路上互相鼓励,共沐风雨。虽没有专职人员,但只要有任务,大家总能够积极配合,第一时间开展服务。启程捐献时举行欢送仪式、捐献当天会现场慰问,从陪同捐献者到采集点、到护送造血干细胞到患者所在城市,志愿者们承担起了所有工作。 2013年起,他们又组成了爱心车队,负责捐献者从体检到回程的全程护送。在2013年市红十字会组织的一次应急救护知识竞赛颁奖仪式上,当年度的6位成功捐献者齐齐到场,用自己的事例告诉市民捐献造血干细胞并不可怕,有力传递了社会正能量。 “我准备写一个捐献造血干细胞‘攻略\’,让大家了解捐献对身体并无碍,呼吁更多人参与。 ”叶东华笑言,“更多人加入骨髓库,就会有更多生命获救! ”
新闻推荐
5月19日,亳州市谯城区五马镇泗合村的农民在麦田里查看小麦生长情况。目前,亳州市620多万亩小麦长势良好,籽粒饱满,丰收在望。 刘勤利 王金海 摄...
亳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亳州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