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下午,2017年度亳州市电力迎峰度夏暨电力设施和电能保护工作会议召开。(见7月6日《亳州晚报》“要闻”版)
用电量,素来是观察经济冷暖、社会变迁的重要标尺之一。破解用电供需矛盾,根源在于扩大产能。从这个角度来讲,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加快新上一批供电设施设备并保持有效运转,已经迫在眉睫。但是,电资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且在“开源”难以一蹴而就的情况下,迎峰度夏还须在“节流”上深挖潜力。
需要指出的是,眼下不少单位和市民的节电意识淡薄,一边是电能短缺、负荷偏高的严峻现实,另一边却是用电浪费的“触目惊心”:公共场所不关电灯、空调,日常生活中任由电能流失……节约用电人人有责,有道是“常将有时思无时,莫待无时空着急”,如果在节电上不以为然、不“精打细算”,到时恐怕有钱也没地方买到电了。
《资治通鉴》里有句话: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只有做到“有度”、“有节”,才能保证“常足”。这起码对应着三个层面:一是环保意识的增强,既要做到入耳入脑入心,也要体现在“从我做起,向我看齐,对我监督”上。二是环保行动的自觉,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让随手关灯、随时节能成为一种习惯。譬如,工作生活中及时关闭不用的电源、拔掉无用的插座;有意识地把空调温度设定得高一点……这些变通的方式“积少成多”,必能有效缓解能源紧张的局面。三是环保产品的运用,既要大力推广绿色照明、节能电器,也应掌握正确的节能降耗方法。所有这些,要靠理性而为,要靠持久地“积少成多”,最终促成低碳办公、绿色生活的养成。
笔者认为,只要每个市民都自觉担起节能责任,多一点掰着手指头的算算,多一点用电上的“斤斤计较”,就一定能够“同舟共济”缓解用电紧张的局面。 (徐剑锋)
新闻推荐
本报讯现在亳州市的住房公积金可以异地转移了!6月30日,亳州市住房公积金中心正式接入全国住房公积金异地转移接续平台,与全国各城市间的住房公积金可进行无障碍接续,实现了“账随人走、钱随账走”。...
亳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亳州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