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正在将葡萄打包装箱
张景红(左)与技术师傅在园中交流葡萄管理技术
葡萄开园,尝鲜趁早
眼下,正是夏季各类时令瓜果飘香时节。位于谯城区十河镇大周村景红葡萄园中的夏黑葡萄也成熟了。由于是双膜大棚种植,这里的葡萄比普通大棚葡萄提前一个月上市,成为市民尝鲜的最佳选择。
7月11日,记者走进景红葡萄园种植基地,周围绿荫浓密,空气中夹杂着果香。穿过一条古色古香的景观栈道,一个个标准化的葡萄大棚出现眼前。只见棚内整齐排列的葡萄架下,点缀着一串串晶莹剔透的黑红色葡萄,让人垂涎欲滴。现场,工人们正忙着采摘、装箱、过秤,准备送往市区一家酒店。
张景红便是这片葡萄园的主人。据他介绍,眼前这片葡萄园共有80亩,从种下至今已经有六个年头,经营模式主要以采摘为主。目前正是葡萄成熟期,葡萄园从6月23日便已开园采摘,每天都会有陆陆续续的游客前来。由于管理得当,今年果园的葡萄品质比往年要好,尤其是甜度和口感,采摘价格也达到了每斤15元。
张景红告诉记者,目前成熟的葡萄为夏黑品种,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早熟,能够抢在其他品种成熟前上市。而张景红的夏黑葡萄由于采取的是双膜大棚种植,所以,同样的品种,至少比别人的提早上市一个月。“目前亳州市场上出现的夏黑葡萄除了外地运过来的,剩下的都出自我的葡萄园。因为,据我所知,亳州的葡萄没人比我的上市早。”张景红说。
遇倒春寒,产量锐减
提到今年的葡萄产量,张景红却苦笑了一声:“比正常产量锐减了超过三分之一。唉,都是那场倒春寒惹的祸!”
原来,张景红的葡萄园中共有五个品种,包括金手指、玫瑰香、藤稔、巨峰、夏黑。其中,抗寒能力最强的就是夏黑品种。今年年前下了一场暴雪,年后又出现了一场倒春寒,导致园内葡萄遭到不同程度的冻伤。
“当时我的大棚葡萄有一大部分都是简易大棚,加之倒春寒来临前天气预报的最低温度是1℃,而葡萄的抗寒温度在0℃,所以没做任何防御措施。没想到气温却达到了-4℃。”张景红说,那场倒春寒过后,其他品种都因受冻严重,错失挂果机会。只有双膜棚内的夏黑品种正常挂果,但是亩产量却由正常的3000斤减到不足2000斤。
在另一片葡萄园中,记者确实见到了枝繁叶茂的其他葡萄品种。可惜却看不到成串的葡萄出现,偶尔有个别枝丫上出现了青涩的果实,也是稀疏、极小。
种植经历,一波三折
张景红老家在谯城区赵桥乡,他原本是一位包工头,年收入高达三四十万元。张景红告诉记者,他与葡萄的故事亦是一把辛酸泪。那是2013年,十河镇大周发展生态旅游的前夕,他有幸随着大周村干部到外地参观学习了新农业发展模式。回来后,张景红就投资了几百万元,流转了200多亩土地,发展桃树、葡萄等果树种植。
葡萄种下后正常情况下第二年就可以挂果,由于张景红请的技术指导师傅不靠谱,到了第三年才挂果,且产量低,口感一般,就连基本的病虫害防治都解决不了。“品质不好,拿到市场上无人问津,根本卖不掉。”张景红说。
2015年下半年,张景红通过朋友介绍重新聘请了一名技术师傅。这位师傅倒是一位产量高手,2016年的葡萄产量一株就能达100斤左右,亩产量在六七千斤。结果导致大部分葡萄树元气大伤而差点死掉。更重要的是,结出的葡萄全是青色的,又酸又涩。
“第三名技术师傅就是现在这位,他有着十多年的葡萄管理经验,能把我的葡萄元气恢复,又把葡萄的品质提上来,这次总算请对人了。”张景红说,周边有六七户农户看到他的葡萄终于成功、有前景了,也过来学习技术。去年,张景红成立了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将有种植意向的农户全部吸纳进来。目前,这些种植户的葡萄面积也快速发展至400亩。
(记者 郭玉岩 文/图)
新闻推荐
本报微友“我是老实人”反映:开锁行业属于特种行业,属于公安部门审批和监管,但现在市区开锁广告电话满天飞,有的还是钢印电话...
亳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亳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