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王飞本报记者 孙海涛
在亳州市谯城区汤陵街道丰水源社区文化广场旁边,有一个小池塘。每天到此晨练的居民,都会看到一位耳朵上戴着微型助听器、胳膊上戴着红袖章的青年人。如果有小孩靠近池塘,他就会立即跑过去,用手比划着,警示他们水深不能玩耍。他就是护塘员王大磊,这里的居民们亲切地称他是孩子们的保护人。
家住王庄村的王大磊,从小聋哑,而且右手残疾。 2001年,他幸运地遇到与其同岁的卢小会。卢小会也是聋哑人,二人结婚后育有一子。由于王大磊不能外出挣钱,孩子又小,卢小会只能留在家中照看孩子,生活非常困难。 2014年,王大磊一家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社区党总支书记王德良主动承担起对他家的帮扶任务。
在王德良的推荐下,卢小会到社区一家冷冻厂上班。家中终于有一个人拿工资,生活开始有了起色。在国家扶贫政策关怀下,王大磊夫妇的儿子王博顺利完成义务阶段的学业。此后,王博想学一门技术,早日撑起这个家。
于是,王德良与城区一家汽车修理厂取得联系,介绍王博到汽车修理厂学习修车技术。 “我一定好好学习修车技术,争取早日用自己的一技之长孝顺父母,回报社会! ”王博充满感激地说。
2017年12月,王大磊家摘掉“贫困帽”。但他与人沟通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如何解决王大磊就业的问题,一直让王德良牵挂在心。夏季来临,社区文化活动广场旁的池塘蓄满了水。为保证孩子们的安全,社区需要安排一名护塘员,专门负责看护池塘,不让孩子私自下水游泳,以免发生溺水事件。这时,王德良第一个想到了王大磊。
果然,王大磊的护塘工作干得很出色。每天他都会准时在此巡逻,天气越热,他越是坚守在此,因为孩子们最喜欢在气温高的时候下水嬉戏。 “这人虽然不大会说话,却很实在。有他在这里守护,是孩子们的福气啊! ”大妈田秀兰感慨地说。
临分别时,王大磊拉着记者的手,示意等一下。他慢慢拿出一张白纸,用左手小心翼翼地写道:“能为社会做点事,我很高兴! ”
新闻推荐
本报讯近日,谯城区住建委组织党员干部前往党风廉政教育基地参观学习,接受廉政警示教育。在工作人员生动形象的讲解下,大家深...
亳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亳州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