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新闻 蒙城新闻 涡阳新闻 利辛新闻
地方网 > 安徽 > 亳州市 > 亳州新闻 > 正文

孙涛:文艺青年种葡萄促脱贫

来源:亳州晚报 2018-08-02 10:18   https://www.yybnet.net/

眼下,正值葡萄上市旺季,位于谯城区芦庙镇孙大庄丕席农民专业种植合作社的葡萄园里的葡萄也迎来了成熟期。青的、红的、紫的,一串串葡萄挂在绿枝间,晶莹剔透、色泽诱人。十多名贫困户正在园中忙着锄草、修剪树枝。这里成了他们脱贫致富的新天地。

文艺青年种葡萄,挺好!

今年38岁的孙涛是合作社负责人,也是这片葡萄园的其中一位主人。这片占地50多亩的葡萄园,一半以上都是他种的。2013年至今,孙涛已经种了5年的葡萄,提起种植经验,他头头是道:不要经常触碰葡萄表面的果粉,否则容易伤及果实;一场雨刚过,叶面出现褐色斑块属正常,天晴后杀菌一次就能恢复……

“这些年,我边种边学,总结的经验差不多都传授给种植户了,所以我们的葡萄长势一样好。”孙涛告诉记者,芦庙镇主要以传统农作物为主,鲜有经济作物,周边的葡萄差不多都是在他的带动下发展起来的。

种葡萄前,孙涛是一位远近闻名的文艺青年,十几岁就跟着乐队走村演出,唱歌、主持等,样样拿手。

“其实,我这不算是改行,种葡萄的同时还在继续参加演出。当初有这种想法是觉得做演员是吃青春饭的,倒不如创下自己的一份事业,可以长久干下去。”孙涛说。有了此想法后,他就到西安一处有名的葡萄基地考察学习,并从那里带回了种苗。

“首年就见到了效益,没想到,我这个外行种出的葡萄还挺好的!”孙涛笑着说。

不花成本收入多,高兴!

紧挨着孙涛的葡萄大棚的是村里一名贫困户汤修海的两个葡萄棚。遇到管理上的难题,汤修海总是不厌其烦请教,孙涛也是一遍遍耐心传授。

46岁的汤修海显得要比实际年龄大很多,个头不高、皮肤黝黑,笑起来皱纹很深。汤修海有两个孩子,妻子和大孩子均有智障,小孩子在上学,而他自己的右手拇指也被农机具咬断过。全家的生活开销全靠他一人在工地上打零工维持,因为手术和医药费,家里还欠下了6万多元的债。

“以前的苦日子没法提,值得高兴的是,现在跟着孙涛种葡萄收入比之前稳定多了,每亩纯收入能达6000元。现在账也还得差不多了,去年脱的贫,以后会更好的。”汤修海说。

记者了解得知,让汤修海选择种葡萄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孙涛的劝说和鼓励。知道贫困户没钱,孙涛就与有种植葡萄意向的贫困户达成协议,只需要他们出点种苗费用,其他的农资、肥料、设施等投入全部由合作社先期垫付,等他们有收成后,再按成本价返还给合作社。对广大贫困户来说,这无疑是零投入。

目前,已有4户像汤修海一样的贫困户接受了这种种植模式,跟着孙涛一起种葡萄。前期处于观望态度的几个贫困户看到效益不错,今年也纷纷过来咨询,想要加入。

一把年纪有活干,知足!

“要不是有这个葡萄园,像咱都一把年纪的人了,上哪儿挣钱去,哪里会有人要咱!”葡萄园深处,几位正在锄草、打杈的老年人正在一边干活一边拉家常。他们告诉记者,他们都是附近年龄较大的贫困户,没有挣钱的门路,又得养家糊口。自从有了这个葡萄园,他们就成了常年在这里打工的人,每天至少能挣50元。

70岁的孙同华老人三年前做了一次切除肝脏上瘤子的手术。老伴双腿长骨刺,又患有严重的腰间盘突出症,俩人常年没断过药,隔三岔五还得进一次医院。老两口不想给勉强自顾的孩子添负担,就来到了这里干点轻活。提起这份工作,孙同华很满足。

63岁的王秀兰负责葡萄园的锄草工作,老伴瘫痪在床已经20余年,她更是一个离不了家的人。“老伴不能没人照顾,我离家近,随时可以回去,在这干活真的挺好!”王秀兰说。 (记者 郭玉岩 文/图)

新闻推荐

缅怀革命先烈 重温入党誓词

7月30日,在谯城区芦庙镇皖北烈士陵园,来自大杨镇的党员干部正在听取芦家庙战斗介绍。大杨镇把加强党员干部的思想作风建设,...

亳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亳州这个家。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12345 拨打2018-08-02 10:16
评论:(孙涛:文艺青年种葡萄促脱贫)
频道推荐
  • 六安市金安区市场监管局依法清理“僵尸企业”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 合肥虾市转冷“量价齐跌” 今年市场上以本地小龙虾为主,与往年相比售价下降20%左右
  • “00后”,书写不一样的青春
  • 乘地铁 学国家安全知识
  • 消费市场发展稳中向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