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正在喷洒农药
本报讯随着天气的回暖,在谯城区大杨镇聂红伟种植专业合作社,聂红伟正和儿子检查无人机,为田间管理做好准备,“一定要在小麦返青前完成除草、消灭红蜘蛛、追肥,以免影响小麦拔节生长。”
聂红伟今年种植了1200多亩的荞麦725,从2月24日左右就开始给小麦打除草剂了。这么多小麦应该要耗费不少时间吧?聂红伟指着地上的无人机笑着说,以前可能要很多天,但现在有了无人机,只要一两天就能完成。
“一台无人机能装20公升农药,覆盖20亩地,半个小时就能打完。去掉吃饭、休息时间,一台无人机一天能打几百亩地的农药。”聂红伟说,像这样的无人机他有两台,一天多就能给1200多亩小麦打完农药。
追施拔节肥本来也能用无人机来完成,但聂红伟遗憾地说:“合作社没有那么大的无人机,只能用拖拉机施肥。”拖拉机施肥不仅用时长,而且成本也高。今年的化肥价格上涨幅度较大,平均每袋涨了10元到15元,人工费也随之由每天的60元涨到了70元。
不过,聂红伟告诉记者,他已经订购了一台载重量达到40公升的无人机,售价7万多元,补贴后只要5万多元,2000元定金已经打过去了,预计两周左右就能送到他这里。
聂红伟开心地说,新款无人机“升级”的不只有载重量,功能上也增加不少。载重量20公升的无人机只能打药,但载重量40公升的无人机不仅能打药,还能通过更换零件实现播撒化肥,即使是下雨天也不影响作业。而像这样的多功能无人机,聂红伟今年准备购买两台,用于小麦“一喷三防”,确保小麦增产。
在聂红伟种植专业合作社,现代化的农业机械一应俱全。日处理能力200吨的烘干设备、大型联合收割机……在这些机械中,最让记者感到“神奇”的是能够自动回收的浇灌机。
“这两台浇灌设备是进口的,每台就要7万多元,而且还不包括抽水机。”聂红伟“心疼”地说,虽然价格贵了点,但效果没得说,一天一夜能浇70亩地,更重要的是边浇边走,最后回到出水平台,所以一个人能同时照看两台机械,轻松省事效率高。
今年,聂红伟发展了两万亩的荞麦725订单小麦,除了自己种的1200多亩,其余的都分包给其他种粮大户种植。“我不仅要做好自己的田间管理,还要帮其他大户和农户打药、追肥,这样才能确保订单小麦的品质。”聂红伟说。
“多亏了现代化的农业科技,让规模种植成为可能,农业发展的未来将越来越广阔。”聂红伟充满信心地说。
(杨本信记者李鹏文/图)
新闻推荐
3月5日,市人社局党员干部在市区魏武广场向群众讲解人社政策及相关法律法规。当日,亳州市人社部门还组织党员干部深入社区为...
亳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亳州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