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江淮区域小麦高产工程技术是应用工程学原理,在小麦生长过程充分利用江淮区域光、温、水气候资源中有利因素,形成各生长阶段高产所需物质基础;同时克服其中不利因素——秋旱、冬春低温冻害、4-5月阴雨龙卷风强对流天气引起倒伏对小麦造成危害;并提供优越的土壤、施肥、农业机械与病虫草渍害综防条件,促使所选用品种遗传优势和栽培环境之间实现互补效益的一系列技术。
该项技术具有主攻产量目标明确(500-600公斤/亩)、分段可调的控制指标、技术由定性到定量、可操作性强,是一种将传统农业精耕细作、微观技术和现代农业宏观规模标准化商品生产经营融为一体的科学种植。
小麦前期壮苗越冬控制指标与相应技术。小麦前期是指种子播后生根、出苗、长叶、分蘖直至越冬期间的生长过程。在淮北、沿淮旱茬麦区大约120-115天。相应技术:在药剂拌种的基础上,应用创新型双轴灭茬和正位深施肥多功能一体机,趁墒精细整地、施足基肥(氮10、磷7.5、钾6公斤含量的复合肥,外加1-1.5公斤锌肥),确保一播全苗、匀苗,并尽可能在冬前化学除草。
小麦中期稳健生长控制指标与相应技术。小麦中期是指早春气温回升后,处于越冬期间的麦苗开始返青生长到起身、拔节、抽穗为止。淮北、沿淮旱茬麦区大约65天。相应技术:对纹枯病、麦蜘蛛及其它局部地区白粉病、吸浆虫按发生状况进行达标防治,将危害降到3%以下;不施返青肥,重施拔节肥(每亩10-15公斤尿素)。
小麦后期不早衰控制指标与相应技术。小麦后期是指从抽穗到开花、籽粒形成与灌浆成熟过程,在淮北、沿淮旱茬麦区历时45天左右。相应技术:及时防治赤霉病与蚜虫危害,并结合喷施叶面肥2-3次。
涡阳县在2006-2010年5年百、千、万亩小麦高产创建中,紧紧依靠安徽江淮区域小麦高产工程技术的指导,在不同气候年份,包括2009年的50年一遇秋冬大旱和2010年多年少见的冬春低温阴雨寡照,都获得了创高产记录。可以说,这些高产典型田完全实现了前期壮苗越冬、中期稳健生长、后期不早衰的生长要求。
新闻推荐
曹市镇政府“假戏真做”蒙骗农民
涡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涡阳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