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8月,在一次朋友聚会中,来自安庆的一个文友告诉我:人到中年以后,应该认识“老子”,这对你的生活质量有好处。说者无意,听者有心。随后,我进书店,购买了有关“老子”方面的书,潜心研读。并经常与安庆的文友交流探讨,渐渐地,我对“老子”有了一个肤浅的认识。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生于公元前571年农历2月15日,老子一生下来,他父母就发现这个孩子耳朵特别大,古人喜欢从一个孩子特征来取名,于是替老子取名为李耳。老子又叫老聃,聃就是耳朵大的意思。
司马迁为这位道家圣人作评传时,惜字如金:“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也就是今天的安徽省涡阳县,老子是安徽人的骄傲。
“周守藏室之史”,古代的藏室不仅有图书,而且有文物和档案,老子相当于现在国家图书馆的馆长,兼档案馆、博物馆的馆长。这样,他就有了丰富的知识与智慧的源泉。第一,他看到的图书、档案、文物,当然大大超过一般人,而且还会看到许多秘密和机密的东西。第二,周守藏室是个精英交流平台,到那里查阅图书资料的必然是高层次的文化人、高层次的学者,老子经常与他们进行交流,他的知识、智慧就会不断的丰富起来。第三,“周守藏室之史”是京官,处于周王朝政权的中心。他不仅能够知道大量的历史信息,而且能够和王朝政权的核心频繁接触,获取大量的时代信息。老子天分聪慧,悟性极高,处于这么优越的条件下,勤奋、智慧、灵性焕发,积累了深邃的学问,成为中国的哲学之父。
老子是春秋末期人,比孔子年长,按照古代礼仪,是孔子的老师。
孔子向老子求教礼的问题,一路风尘仆仆地从山东曲阜来到周王都洛阳。
那天老子刚洗了头,正在晾头发。孔子一踏进院门就被眼前的情景弄呆了,只见老子披着长长的散发,迎风而立,微微抬头,双目似闭又似开着,面上似笑又不笑,神情似醒又非醒。树叶飘过,不动声色;风吹拂脸,声色不动,就像一株枯树,挺立在那儿!这就是当代最大的学问家老子?孔子在心里打了个问号。孔子退出院门,静静的等待。
当老子会见孔子和他谈论时,孔子立即被老子带到了一个神奇的智慧世界,看到了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智慧,听到了从来没有听到过的哲理。孔子真诚的问老子:“先生,是我眼花了呢,还是真的实景,刚才先生的形体就同枯木一样,已经超脱了一切!”老子微微一笑,讲出了一番深刻的哲理,原来老子在晾头发的时候,完全进入了一个寂静的、虚无的、深邃的奇妙世界,遨游到万物本来开始的地方,即事物的生机活泼的原生态中去了。孔子奇怪地问:“这种情况又是怎样的呢?”老子神秘的一笑说:“达到这种境界是最高层次的审美,是最高层次的快乐,能够体味到这些就是最高境界的人了!”孔子的心灵被震动了,老子已经达到了一个无我的境界,他的智慧可以与日月同辉!
老子出关。老子看到了周王朝越来越衰败,王朝气候将尽。于是在56岁那年辞官不做,告老还乡,远走高飞。老子骑上青牛,准备西行到秦国讲学,这就要经过函谷关。函谷关原来大概在今天的河南省灵宝县,后来关口移到了今天的河南省新安县。这里两山对峙,山谷中有一条小路,又深又险要,故取名为函谷关。
函谷关的关令名叫尹喜,他夜观天象,见有紫气从东向西而来,知有圣人即将过关,自语道:“紫气东来三万里,圣人西行经此地,青牛驾车载老翁,藏形匿迹混元气。”
这天忽然风送异香,霞光升起,老子骑着青牛徐徐而来。关口处,尹喜早已在此恭候,见到老子,急忙下马,叩拜为师,向他说明心意,请老子写一点著作,留下智慧。开始老子不答应,经尹喜再三恳求,老子答应了。盛情难却,也是教化世人,老子在函谷关写下了五千字的《道德经》,彪炳千秋。老子辞别尹喜,继续西行,最终成了隐士,老子长寿,莫知所终。
也有传说,老子过函谷关时,已经得道成仙。过关时,关门未开,青牛四蹄顿生紫云,驮主人腾空而起,紫云涌动,错落连环,在函谷关上空驾起一座紫色的“天桥”,老子骑青牛飞越而过,被尹喜发现后,骑白马追上,一同返回。
唐高祖李渊尊老子为“太上老君”。老子的《道德经》是中国的第一本哲学著作。《周易》也是一本哲学著作,而且成书年代比《道德经》早得多。《周易》的经文中虽然包含了许多朴素的哲理,但全书基本上还是以占卜为主。直到孔子与他的弟子写出系列的阐释《周易》的篇章,才将《周易》的哲理达到了系统化提升,连同《周易》才成为一部哲学著作。虽然《周易》成书在《道德经》之前,而提高到哲学书的地位却在《道德经》之后。
老子的《道德经》是在目睹周王朝衰败后写成的一本巨著。《道德经》中有两个极为重要的概念,即“道”和“无为”。
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说,把宇宙看成一个自然产生、自然演变的过程。天地万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而“道”是世界的本源。老子对“道”的尊崇,完全源于对自然和自然规律深信不疑,他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条件,还提出对立面双方可以互相转化,事物总要走向它的反面。老子的“道”具有一种对宇宙人生独到的悟解和深刻的体察,这是源于他对自然界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和一种强烈的神秘主义直觉。这种对于自然和自然规律的着意关注,是构成《道德经》哲学思想的基石。
老子主张“无为”,认为只有无为才能无不为。无为是自我意志的外化,是静观以待后有所为,是在沉寂的表象下面积聚爆发与突破的力量。“无为”的本意是做事不能违背规律蛮干,否则后果不堪想象。万物皆有属性,顺其自然,便是大千世界的真谛。
老子把精神世界和客观世界分开对待,因为客观世界属于万物,而精神世界只属于人类这一特殊群体。
近日,和安庆文友交流了一下对“道”的认识。这位饱学之士说了两句话:“看见的是路,看不见的是道”。
新闻推荐
动辄上百吨的危险化工废物,悄无声息地倾倒在千里之外的农村;谋取私利的黑色产业链下,生产、转运、倾倒等环环相扣,戕害着生态环境和身体健康……近期一些地方频频曝出异地倾倒危废污染事故,如浙企跨省...
涡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涡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