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森的农耕老物件陈列室
各式农耕农具琳琅满目
在涡阳县城关镇,有一位叫李景森的68岁老人,他有一个特殊爱好,就是收藏各式各样的农耕老物件。李景森从小生长在农村,对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他表示,自己收藏旧农具,不仅仅是怀旧,重要的是追忆农耕文明,为过去的农耕历史留下印记。
走进李景森的陈列室里,如同进了农产品超市,各式各样的农耕老物件琳琅满目,依次排列,有拖车、耧(耩子)、木犁、铁犁、耙、石碾、石磨、石槽、石臼、铡刀、织布机、牛梭子、牛套、驴套、车鞭、牛鞭、马嚼子等旧农耕工具和生活用具。
李景森拿起一件物品介绍:这是太平车,在淮北一带又叫大车或铁边车,载重量很大,拉起来四平八稳,不怕泥水路。农民用它来运送土杂肥和拉庄稼。当然,集上逢会、农闲时也用来拉人赶集、迎婚嫁娶。
来到耧(耩子)旁边时,李景森眉飞色舞起来地说:“耧是耩麦种豆用的,它的结构比较复杂,耧的构架上方是一个上宽下窄的箱子,也叫耧斗。斗的下边有一长方形的小孔,直通耧腿上部的三个耧眼,耧腿底部有铁器制成的耧脚又叫耩划子,带有向前的尖。耧的两面装有耧辕,是两根长条形带榫的木杆,又叫耧杆,耧杆长约两米左右,牲畜在耧杆中间拉耧前行。
随后,他乐呵呵的唱起了摇耧顺口溜:“眼瞅种子手摇耧,脚踩泥土口吆牛,指挥帮耧向前走,不套不闪均匀漏。”
收藏只因对土地有深厚感情
一名退了休的高炉酒厂工人,为什么不安心休养,反而热衷于收藏旧农具?李景森告诉记者:“我今年六十八岁了,生长在农村,对土地有深厚的感情。小时候家里穷,要过饭,没上过学,从小就跟大人一起学着干庄稼活,从早到晚,犁耕耙拉,春种秋收,镰刀锄头、锹锨刀铲等农具我都用过,至今仍对这些农具恋恋不舍。”
他还说,农业虽然实行了机械化,看到这些农具被毁坏扔掉太可惜了。这些农具都是祖先发明的,用了几千年,所以自己要收藏它,留给后人看。”
据了解,他所收藏的每一件农耕工具背后都有一个故事。退休几年来,他白加黑地跑乡村,走街串巷,找废品收购站,费尽口舌不算,还得出大价钱人家才肯卖给他。他把收回来的这些农耕老物件当成宝贝,有的被拆散了还要动手整修安装。
梦想办个农耕物件展览馆
为了保管好这些“宝贝”,李景森花钱专门租了场地、房屋,办起了陈列室。社会上许多人对此不能理解,有人说他“得了神经病”,还有人说他“中了邪”。种种流言蜚语他都置之不理,仍痴心干他自己认定的事,就象他在职时干工作一样,契而不舍、顽强进取。
正是这样一种精神激励着他在收藏田园老物件的路上,一路奔波向前。目前他已收藏各种各类旧农具和生活用具近百件,建成了一个属于他的也属于社会的旧农具陈列室。
涡阳县老子文化办顾问胡智先生说,李景森收藏旧农具,不仅仅是怀旧,重要的是追忆农耕文明,为过去的农耕历史留下印记:“农耕文化中的‘三才论\’、‘三宜说\’、‘圜道论\’等都跟道家思想有较深的渊源,李景森收藏农耕工具就是把农耕文化与老庄文化有机地结合了起来,并得以传承弘扬光大。”
李景森还告诉记者,在收藏农耕时代这些老物件的路上,他不仅要继续走下去,还要扩大收藏范围,争取办一个农耕老物件展览馆,让更多人特别是年轻人知道过去农民种地的艰辛。 胡贺林 记者 刘心珠
新闻推荐
涡阳县公安局牌坊派出所着力整治户口登记管理中存在的“错、重、假”等突出问题。民警通力协作,从日常工作中查找、发现问题,避免在今后工作中出现违规户口、虚假户口、一...
涡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涡阳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