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确权工作现场
种粮大户施君营和他租的地
本报记者 陈璐 王碧君
既收租又拿工资的“双薪族”
春天的田野,翠绿的麦田一望无际,所有的生命竞相释放着蓬勃的气息。
在涡阳县涡南镇王寅村,三五个农民正在田间拔草,盘算着领到“工资”后给孙子买些零食。几位老板走在田间,盘算着将旁边那块地租下来,扩大种植面积。
这是土地确权为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带来的新气象。土地确权,拉开了新一轮农村综合改革的序幕,它既解决了未来谁来种地的现实问题,也让土地生金一步步成为现实。
初春的清晨,伴随着几声嘹亮的鸡鸣,涡阳县涡南镇王寅村庄稼人的一天开始了。
沿着乡间小路,周敬哼着不知名的小曲,闲逛到了地里。不多会儿,又有其他几位上了年纪的老人也相继到来。
一场春雨之后,麦苗长势正旺。
“天黑着一张脸,估计又想下雨,咱抓紧时间薅草。”周敬和几位老人一边忙着手里的活,一边东家长西家短地聊天。
“拔草、施肥、浇水,一天能挣60元。”他们在田间劳作,却不靠收成吃饭,而是按天挣钱。
周敬家有25亩地,几个子女都在外地打工。他把土地全部流转出去,一边收着地租,一边为包地的种粮大户打工。周敬说,他的心里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踏实过。
1994年,涡南镇进行二轮土地改革,大家签订了土地承包责任书。承包期为30年,从1994年到2024年。如今,还有几年就要到期,大家心里七上八下。怎么改革,谁也不知道。
2014年年初,安徽省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办证工作,涡阳县被列为试点。
土地要确权了!对这个消息,大家奔走相告,三五成群,小声地讨论着这是福还是祸。
“当时大家的心情很复杂、不安。如今,总算吃了一颗定心丸。”周敬舒心地笑了。
“旱涝保收,俺再也不用担心了。就跟城里的上班族一样,无论收成咋样,俺只要在地里打工,就能领到工资。”在涡阳县,像周敬这样既收地租又拿工资的“双薪族”,还有很多。
挨家挨户为土地“上户口”
早上7点,涡南镇土地确权办公室,堆着小山一般的材料。检查、比对、盖章、装订……50多人就这样一直干到晚上11点。
这些人,是各村的“精兵强将”。有的是曾参加1994年二轮土地改革的老人,有的是在村里较有威信的老党员,他们都深得村民信任。
从2014年4月份至今,涡南镇的土地确权工作已持续一年。成立组织、挨户宣传、摸排信息、丈量土地、逐一签字……如今,这项工作即将收尾,工作人员正在做最后的资料归档工作。
这一年来,围绕土地确权,发生了很多事。
从一开始的“户口本能抄错,迁出人员找不着”到后来的“拿个笔、记上本、一张嘴、两条腿,一个电话解难题”,来自涡南镇大于村、参加土地确权工作的王西玉说,对这项从未接触过的工作,大家在摸索中前进,其中的辛苦“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完的”。
“一天吃了6顿饭,早一顿,晚一顿,热一顿,凉一顿,饥一顿,饱一顿。”办公室里,大家一边忙着手里的工作,一边笑呵呵地说,辛苦不怕,怕的是村民不理解。
1994年土改后,涡南镇朱寨自然村一位村民分到了两亩地,后来随着这位村民的长久外出,同村村民董飞便一直占着这块地耕种。
“自己种了那么多年,这块地已经是我的了。”在土地确权中,当董飞被告知这块地不属于他时很不理解。为此,工作人员三天两头往他家跑,苦口婆心地做他的思想工作,跟他讲政策、讲法律。终于,董飞点头同意了。
老家在涡南镇董楼村的张健今年已经51岁,在宁波打工多年,老家没有家人和亲戚。为了保护张健的土地权益,同村的土地确权工作人员专门跑到外地,联系到他。
“尊重历史、尊重意愿、民主协商、照顾现实,讲法律、讲政策。”涡南镇党委书记高宏大说,为了避免产生矛盾,涡南镇的土地确权工作始终遵循这些原则。另外,凡是参与土地确权的工作人员,对自己经手的工作都终身负责。
如今,除了沟口、王三、刘未等自然村暂未参加土地确权,涡南镇其余139个自然村全部参加土地确权。全镇土地确权面积达到9.85万亩,占可耕地面积的97%。
“现如今,我们能做的都做完了,就等着省里统一下发土地证了,这也是大家最期待的。”涡南镇副镇长、土地确权办公室副主任张启程说。
让“沉睡的资产”流动起来
“一豆一麦,就拿几百。”
涡南镇王寅村的村民都说,光靠种地,农村人是娶不到媳妇、盖不起房的。
村民张广云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亩地,种麦又种豆,种子、化肥,再加上其他七零八碎的,一年光本钱就得五六百元。“要是遇到旱涝,庄稼长势不好,就没啥收成了。”张广云说,成本里还没算上自己的劳动。
随着村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外出打工,留守的老人干不动农活,又舍不得花钱雇人,地闲置在那里,成了“沉睡的资产”。
村民纷纷外出务工,谁来种地?种粮大户解了大家的燃眉愁。
把地租给种粮大户,村民每亩地每年能拿到600元租金。年轻人在外打工,一年能挣好几万。老年人留守在家,给种粮大户打工,一天能挣几十元,划算!
可是,还有一部分农民不敢舍下田地外出务工,进而进城落户。
“只有拿到土地证,才感觉这地明明白白地属于自己,心里才踏实。”郑庙村60多岁的赵启元家里有17亩地,孩子全部在外打工。他说,国家允许农民流转土地是好事,但总担心把地交给别人种最后要不回来。
“土地确权的根本目的是保护土地以及提高土地的利用率,更好地发展农业。”涡南镇副镇长、土地确权办公室副主任张启程说,有了土地证,农民的权益有了法律保障,才敢放心把土地交给别人进行规模化耕种。
此外,过去没有严格对土地确权颁证,导致承包地块的权属界限不清、合同面积不准,为此引出过不少纠纷。
同时,农民土地财产权利的大门正在打开。“过去,农村土地和房屋囿于集体性质不能抵押,但确权登记颁证后,农民能用土地证抵押贷款,收入大幅增加。”张启程说,土地确权激发了农村“沉睡资产”的活力。
“种粮大户”准备大干一场
在涡南镇王寅村,最高兴的莫过于种粮大户施君营和他的合伙人。
从2009年开始,施君营和其他两位合伙人开始包地,发展订单农业。
一开始,他们包了600亩地,种植水果玉米。第一年,每亩地产值1500元,去掉地租、化肥,盈利达到700元,这让他们三个尝到了甜头。从那时起,他们正式走上了包地生产的道路。
和种子公司合作,繁殖种子;和酒企合作,种植高粱;和食品公司合作,种植紫糯……每一年,他们都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生产内容。
“成本低,种子、化肥批量购买;风险小,我们可以接订单,不愁销路。”施君营说,他们租的地已超过千亩。
规模化种植的优势很多。下一步,施君营有着详细打算。
“等土地确权后,更多的农民会愿意把土地流转给我们。现在我们签的是3年的约,到时候我们计划签10年,专心研究规模经营和结构调整。”施君营说。
现如今,在确保耕地用途不变的前提下,涡南镇的35000多亩土地已经得到规范有序流转,占全镇耕地的40%左右。
目前,全镇有大大小小的专业合作社、种粮大户、家庭农场80多家。
“土地确权之后,这个数字将大幅增加。”涡南镇镇长翟保明说。
土地确权激发农村活力
●短评
去年,安徽省在包括涡阳县在内的首批20个县区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的基础上,通过先行先试、规范引导,逐步让土地确权在全省扩容提速。这为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带来了新气象。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尽管越来越少的农民靠地吃饭,但土地与他们有深厚的感情。土地确权,等同于给承包地上了一个署有自己名字的户口本。对农民来说,没有比这个更让人放心的事了。
让农村产权要素“流动”起来,把农民“解放”出来,把农村的生产力释放出来……土地确权带来的好处很多。它在助推现代农业蓬勃发展的同时,能有效帮助农村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进了农业现代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为“三农”发展增添了新动力。
甚至可以预见,带着土地证进城落户,也将会成为不久之后城镇化过程中的“时髦”事。
新闻推荐
□本报与湖北黄石《东楚晚报》联手,找到已在涡阳成家的被拐女子□她也很想回家看望母亲,但因家中经济困难,车旅费让她犯了难 &n...
涡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涡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