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里于朋志开心地干农活
子承父业回家种菜
自古以来,子承父业是中国人的一种传统观念。虽然父母的产业只有五六亩菜地,但谯城区城父镇王楼村80后小伙于朋志依然选择了继承,并将之扩大。如今,站在占地300多亩的农田头,看着一座座白色的大棚依次排开,于朋志坚信:自己的选择没有错。
谯城区城父镇王楼村是附近远近闻名的蔬菜村,上世纪90年代前后,这个村庄几乎家家户户靠种植蔬菜为生。然而,随着外出务工浪潮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家庭放弃蔬菜种植,选择走出去“捞金”。于朋志的父母没有跟随“潮流”,坚守在家里的五六亩蔬菜地上。
2008年,于朋志高中毕业,由于成绩不理想,他没有顺利进入大学。之后,他的父母想让其在家帮忙种植蔬菜,可是于朋志的心并不在农村,而是想到外面的世界看看。
于是,于朋志跟随同村的其他人一起来到江苏常州,在一家电子厂工作,一个月工资不到2000元。这份工作于朋志干了两年,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他决定回家将父母的蔬菜种植发扬光大。
“在外面干了两年,除了按月拿点工资,没有任何成就感,感觉继续干也不会有啥出息,还不如回家大干一把,或许会有所成就。”于朋志说,回家的想法向父母道出后,两位都很赞同。
承包土地规模种植
于朋志回到家后,不只是跟着父母在农田里埋头苦干,而是不停思考想办法扩大种植规模。“很多年前不少农业种植户都已经开始承包土地进行规模种植了,为什么我们不能呢?”于朋志说,2011年,村里进行蔬菜种植的农户已经所剩无几,他上网查阅了一些政策及别人的致富经验,开始说服父母承包土地,扩大种植面积。
一开始,于朋志的想法只得到父亲的认同,母亲极力反对。“她办事总是前怕狼后怕虎,毕竟扩大面积需要很大一部分资金,她担心如果销售不佳,这么多年辛辛苦苦所有积蓄会赔掉。”于朋志说,自己及父亲花费很大工夫最终说服母亲,顺利将规模扩大。
2011年底,于朋志将自己的蔬菜种植面积从原来的五六亩增至300多亩,由于资金受限,这些土地并没有全部进行大棚蔬菜种植,起初选择的只是入地蔬菜。“入地蔬菜不需要大棚,这样成本就小些。”于朋志说。
受市场影响,蔬菜种植面积扩大后,于朋志家的蔬菜生意特别好,随着资金不断回笼,他开始投资建大棚。“一年扩建50多亩大棚,到现在大棚种植面积已达260多亩。”于朋志说,规模种植展开后,蔬菜品种也从原来的黄瓜、西红柿两个品种,增加至如今的辣椒、茄子等7个品种,销量一直很好。
成立农场心存理想
于朋志介绍说,由于距离涡阳县城比较近,一直以来村里的蔬菜多是到涡阳县城菜市场销售,多年的蔬菜经营生意也结识了不少客户。扩大种植规模后,品种增加,供货量大,时间稳定,这些条件让他与不少超市建立起供货关系。
2013年,“家庭农场”这个词进入很多人视野,同时也引起于朋志的关注。与一些人的理解不同,家庭农场并非是“农家乐”之类的服务性场所,而是指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相关政策出台后,于朋志在工商部门成功注册成立亳州市谯城区朋志家庭农场,并申请商标,进行无公害认证。“现在人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对蔬菜质量要求也提高了,注册后,作为‘正规军\’,自己的产品可以让客户放心。”于朋志说。
如今,再次回想自己当初放弃在外打拼选择回乡继承父业的决定,于朋志说,自己的选择是对的。眼下,他的家庭农场发展得红红火火,接下来,他还要把农场继续扩大,多出精品,让他的蔬菜走进高端市场,端上更多市民的餐桌。
记者 丁静
新闻推荐
“儿子,昨天我下田给玉米苗锄草回来,从村头电线杆上安装的大喇叭里听说今年征兵开始了,还听说通过全国征兵网可以直接报名……”7月13日,涡阳县临...
涡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涡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