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釉陶戏楼
窑场取土挖出国宝
绿釉陶戏楼:东汉时期,国家一级文物。通高108厘米,最宽处39.5厘米。1975年5月涡阳县陈大镇大王店出土,现藏国家博物馆。红陶外饰绿釉,楼分四层,每层可分合。该戏楼的发现,打破了中国戏剧从北宋时期成熟和有定型戏剧舞台的传统观点。
做工细致精美,触手温润细腻,它的出土不仅让人为其精美做工惊叹,更是将中国戏台史的起点从公元10世纪的北宋提前到公元3世纪的东汉末年,还打破了封闭式戏台来自西方的观点,在中国乃至世界戏剧艺术发展史上都具有重大的价值。如今这件出土于亳州市涡阳县陈大镇大王店的绿釉陶戏楼,已经成为一件国宝级文物,珍藏在国家博物馆。
“每一件文物都有它存在的意义,是研究那个年代历史的活资料。”如今已经退休的涡阳县文化局副局长、文物专家胡智,每当提起由他参与发掘的绿釉陶戏楼,仍不断地感慨在他几十年的工作经历中,能目睹这件国宝级文物的出土,实在是件幸运的事。
1975年5月,在涡阳县陈大镇大王店一个窑场里,工人们和往日一样忙碌地为烧制砖瓦挖坑取土。“挖土过程中,工人们突然挖到一大片特别硬的砖墙,怀疑是地下墓葬,就立刻停止了挖掘。”胡智介绍,工人们小心翼翼地将上层的土清理干净,一座汉代的小型墓室映入眼帘。
接到消息后,当地政府和来自阜阳的文物专家很快赶到现场,经过清理发掘,1000多年前的陶戏楼出现在世人眼前。
清理后,专家们发现出土的陶戏楼为绿釉陶戏楼,在灯光下晶莹透亮,做工十分精美。戏楼上雕刻的人物更是栩栩如生,是东汉时期的典型冥器。
将中国戏台史提前近千年
资料记载,绿釉陶,一种少见的陶艺品。股体白而细,由高温烧成,釉面质地纯净,光亮、晶莹,美如碧玉。因为吸水率较高,不属瓷,人们谓之“精陶”,是介于陶器与瓷器之间的一种独特工艺品。
“这个绿釉陶戏楼是绿釉陶的精美代表作,是件难得的精品。”胡智介绍,陶楼是我国汉代坟墓中常有的一种冥器。这件出土的绿釉陶戏楼不仅反映了我国汉代的建筑技术,还从一个侧面展现了1800多年前东汉晚期豪强地主的庄园生活。
此外,在东汉时期,用陶质冥器随葬的风气非常盛行,地主阶级把生前享有的器物和产业制成象征性的陶质冥器纳入墓中,以供死者永远享有。由此可以看出这个汉墓的主人生前身份显贵。
除了其精美的做工外,更让胡智和文物专家们兴奋的是,其对研究汉代文化的巨大价值。胡智表示,一直以来都有元曲宋词的说法,因此之前很多人都认为元代是戏曲发展的繁荣时期,戏曲也是在宋代才开始出现的,而汉代陶戏楼的出土,则彻底改变了这一说法。
“从绿釉陶戏楼上的人物和动作可以看出,听戏赏戏是从汉代就已经存在的一种文化生活方式。”胡智表示,绿釉陶戏楼的出土不仅把中国戏台史的起点从公元10世纪的北宋提前到公元3世纪的东汉末年,还打破了封闭式戏台来自西方的观点。
藏于国家博物馆里的一级文物
从绿釉陶戏楼的构造中可以清晰看到,戏楼共分四层,每层可分合。顶层作单檐庑殿式屋顶,屋脊饰凤鸟一只。底层正面左右设立柱,上承一斗二拱,柱旁设卧棂栏杆,屋内有隔墙和楼梯。
二层为一面开口的镜框式舞台,台中有墙,将舞台隔成前后台,左右设有上下场门,门可开启。台前设卧棂栏杆,两排伎俑正在表演,后台有楼梯通三楼。三层四壁无门,设方形棱格窗。四层为望楼,四壁敞开,中央设有建鼓。里面的人物动作栩栩如生,十分精美。
“从这些人物的形态、动作和表演形式上,也可以看出汉代流行的表演文化。”胡智说,汉代表演艺术的主体为百戏,歌舞、竞技、角力、杂耍、俳优等表演都被囊括其中,而绿釉陶戏楼正符合这一特点。
高达四层的陶戏楼同时也与汉代崇尚高台有关,汉代神仙学家公孙卿说过:“仙人好楼居。”认为仙人都是住在高楼之处,因此汉代贵族豪强热衷修建高楼。这种汉代楼阁式建筑冥器,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与风俗,体现了汉代楼阁式建筑的风格和特点。
“这件绿釉陶戏楼出土后,很快就轰动全国。”胡智介绍,因其巨大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精美工艺,已成为国宝级文物,现珍藏在国家博物馆中,供来自于世界各地的人们观赏。 记者 李锦文 实习生 雷丹丹
新闻推荐
本报讯 日前,10月份“感动药都”志愿服务优秀典型评选揭晓。亳州市首例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者谯城区王德志;带领爱心团队帮扶抗战老兵和孤、残、单亲、特困家庭儿...
涡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涡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