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涡阳县委宣传部12年了,这期间的10年,一直在省城新闻界行走,30余载的笔耕浸润,给我漂泊的生命带来浓浓的乐趣,让我流浪的心平静了下来。
或许不再年轻吧!近两年回乡的频率多了,而极少去过曾经的单位,这种感受五味杂陈,爱恨皆有。
前不久的一天上午,一个人在县文联办公室阅报,电话铃响了,打电话者是县委宣传部的一位老朋友,刚刚履新分管外宣工作的李永进副部长。“听说你回来了,帮个忙……”
简单对话即知,中央电视台大型相亲栏目《乡约》,准备在涡阳做一期节目,县里的主官致辞。在如此强大的媒体平台上发声,温度和骨感自然要高一些。
边缘人受邀当“写手”。开始,我是拒绝的,理由一箩筐,最刚性的就是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以避横刀夺宠之嫌。最终,还是没能挡住兄弟情深的“攻击”,答应了。
类似这种事儿,我是经历过的,所以写起来顺风顺水,很快一挥而就,交卷,等待“生死消息”。
傍晚时分,李永进先生邀请我去和央视的相关编导见个面,看看是否有修改意见。好人需做到底,上船容易下船难呀!央视的编导下榻在酒镇高炉的一家宾馆,驱车半小时抵达,一路上自是寒暄不断。听得出,永进先生对文字是满意的。这位部长大人绝非混混,他是中科大毕业的高才生呢!
与央视编导的通稿是在酒桌上进行的。四位编导,四个省,一位男士是四川的,另三位小女子分别来自山西、陕西和山东,气场都很足,给众人留下空谷藏峰的印象,低调中透视出实力。
既是意料之内又是意料之外,四位编导全部开了绿灯点了赞,通过!其中的一位山东妹还用她的家乡话朗诵了一段,引得满堂鼓掌:老子故里,捻军家乡,高炉酒美,苔菜脆爽,熏牛肉真牛,糖醋蒜真棒,红色新兴抗战留痕,皖麦38誉满八方,还有那是味的(涡阳方言,很好的意思)干扣面,丝丝缕缕,情意绵长。兴奋之际,我结结实实地喝光了三大杯“迎客松”白酒。圈内人士知道,我饮用白酒的习惯已经戒掉好几年啦!
作为乡贤嘉宾,由于着急回合肥公务,我没有去演出录制现场。后来,一位全程参与服务的摄影家朋友告诉我,此次活动收获颇丰。试想,主会场设置在道教鼻祖老子生地天静宫前,这本身就是天下独有的风景,换言之,文化与思想联姻、文明与道德结合、精神与情感碰撞、信仰与追求融通、传统与现代交汇,经过匠心打造包装的节目注定发酵。
作为一位游子,拈上一首小诗,再给故乡情结添个彩——涡水汤汤,大道其光;青春如花,甜美芬芳;世说新词,时代担当;鹊桥飞架,喜扮红娘;助力牵手,温暖梦想;花好月圆,恩爱无疆。
哦!《乡约》天静宫,相约不了情。
新闻推荐
父亲变卖家产献充抗战军费 □本报记者 曾莹莹 实习生 闫晓静
《抗战特殊忠勇军民题名录》里就有关于李汉三的事迹记录李汉三与其儿子李庆一1942年牺牲前的合影“中国父亲节”缘起英雄父亲义举安徽...
涡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涡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