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路修好了,路灯亮了,真美。”“是啊,好处说不完,干啥都方便,俩人真是好样的。”2月2日晚,华灯初上,涡阳县丹城镇后李村,遛弯的村民为村里俩青年捐资修路和安装路灯的事赞不绝口。
后李村的李冬冬、李士三,早年因家境贫寒,分别外出到上海、天津打工,20多年来,他们经过一番艰苦创业和打拼,最终各自成立公司,目前,固定资产达数千万元。随着公司的不断发展,他们为家乡做点事情的心情也越来越迫切。
李冬冬每年回家过年的时候,看到村里主街路面破损严重,父老乡亲出行十分不便,便萌生了为村民修路的计划。他找到了村委会主任,向村里捐款130万元,村里对此十分重视,立即征求村民意见,对修路涉及的道路清理等有关事宜进行了动员安排,得到了大家的全力支持。
去年6月,李冬冬亲自聘请了一个信誉好的工程队进行施工建设。仅用两个月,村里所有规划的街道全部硬化,同时下水道也全部建成。村内道路整齐贯通,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现在车子可以开到家门口了,过去只能停在村头。”当日,村里刚从外面打工开车回家过春节的李顺风说,过去路不好,仅卖粮食每斤都比外面少卖2分钱。
路修好了,可是没有路灯晚上出行不便。“咱家的老年人晚上吃过饭有出去遛弯的习惯,万一栽倒了怎么办。”返乡的李士三看在眼里,心里就琢磨着把路灯安装上。1月中旬,他捐资16万元为村里安装了40盏路灯。
如今有了路灯,50岁的张淑霞每晚都能和村里的姐妹们打起鼓来跳起舞来。
“走路不沾泥,晚上不摸黑。外村人都来俺村里参观。”村民王侠正在路灯下带着小女儿玩耍,话语里透着自豪感。
今年74岁的荆卫东就住在邻村八里庄,他每天晚上有外出散步的习惯,以前怕黑总是拿着手电筒照亮,后来来到后李村与这里的老人一起锻炼,他的手电筒就用不着了,“这就是差别呀”。
“有能力就要回报家乡。”李冬冬和李士三承诺,路继续修,路灯接着安装,不仅如此,还要捐资为村里建设文化广场。俩青年为外出务工人员树立了学习榜样,让更多的村民参与到家乡建设中来。美丽乡村下的村民生活越来越幸福。
(蒋庆章)
新闻推荐
本报讯 2月2日,涡阳县卫计委组织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县农合局、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等工作人员,在县文化广场开展卫生民生工程宣传和大型义诊活动。通过发...
涡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涡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