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锋正在阅览捻军故事
故事最早起源涡阳雉河集
捻军是太平天国时期北方的农民起义军,成员主要为农民和手工业者,早期活动于皖北淝水和涡河流域。涡阳县至今流传着一段反映清末捻军起义的民间故事,称为“捻军故事”。由于捻军故事极富地方特色,生动传神,引人入胜,大多采用地方口语,语言叙述通俗优美,有着较高的文学研究价值。
今年82岁的老人任锋是涡阳捻军研究协会的负责人,他用了大半辈子的时间去研究、编撰捻军故事,做了巨大贡献。然而能够将这些宝贵的东西传承下去,也成了他最大的心愿。
4月12日上午,涡阳捻军研究协会的负责人任锋坐在自家的小院子里,翻看着《捻军故事大观》,虽然这部书是由自己编撰。但自己对这个系列故事的研究从未停止。春风徐来,阳光散落在这位老人的身上,他的嘴角露出笑容。
任锋介绍,捻军故事起源于涡阳县雉河集,流传于涡阳县及周边广大地区。1852年(清咸丰二年),张乐行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在这里揭竿而起。与太平军南北呼应,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转战十余年之后,于1863年被残酷镇压,清同治三年(1864年)为了利于统治,防范捻军起义复燃,清政府在此设涡阳县,捻军故事在当时广为流传。
“这些故事里,有些是反映捻军与清政府反动统治进行斗争的历史事件,有些则是老百姓为表达对捻军的不畏强暴、前赴后继、英勇斗争精神的赞扬而传说的故事。”任锋说,这些故事原汁原味,饱含时代气息,流露敢爱敢恨的真实情感,揭示劳动人民的心声,一直在民间流传至今。
多次发掘 整理成书
翻开《捻军故事大观》,任锋说,里面最有名的故事包括《闹粮》、《老乐拒捕》、《江台陵造反》等。这本书共上、下两册,涵盖了100多个故事。捻军故事的发掘和整理,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涡、亳、蒙地方文化工作者对社会的一项重大贡献。“这些故事,是按照民间文学要求‘忠实记录、慎重整理、适当加工\’的原则进行搜集整理的。”任锋说。
有些故事,由于讲述者记不清楚,讲得不够完整或者不合逻辑的地方,研究协会认为又有整理价值的,则做了稍大的加工和修改。任锋认为,这样的做法,虽然不提倡,但只要不违背史实,还是可以允许的。
据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捻军故事多次被收集整理,早在上世纪50年代,阜阳专区文联就专门组织赴涡阳县收集整理捻军故事。国内各出版社发行了大量的捻军故事书籍、绘画、连环画等。收集、挖掘和保护这些民间故事,对于铭记历史,反映人民群众反抗封建统治的斗争精神,有着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
传承任务任重道远
作为捻军故事的传承人,任锋的使命任重而道远。他表示,将继续对捻军故事采取保护措施,利用文字记录、录音、录像等手段,采集文字、音频、视频数据,建立保护档案,包括所有的各类代表性资料和实物。
同时,要建设保护传承基地,代表性传承人长期举办培训班,发展和培养一批传承骨干,壮大传承队伍,让捻军故事口传文化有效传承。“我们还打算组织传承人开展传习、传播活动。同时,利用现代化手段,开发传播软件,拓宽传播渠道。同时,筹备捻军纪念馆,计划设立捻军故事展览厅,并广泛开展传承活动,举办故事会、演讲比赛等。”任锋说,还会出版《捻军故事》系列丛书、连环画和音像制品,成立保护传承组织,制订保护传承办法,完善保护传承机制,组织开展研讨活动。
(记者 刘心珠)
新闻推荐
为迎接“4·26”世界知识产权日的到来,4月22日,涡阳县举行侵权盗版及非法出版物集中销毁活动。现场销毁盗版音像制品678 盘,盗版图书2000余册,非法电子游戏机、赌...
涡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涡阳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