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真寺大门
寺内一角
寺内皂荚树
寺内环境幽雅
百年风雨难掩历史印记
走进涡阳县义门镇,最吸引人眼球的建筑要数那座千年古寺。经历700多年风雨,古寺几经翻修重建,在色泽鲜艳的红砖绿瓦装扮下,越发年轻。然而,寺内一棵树、一口井、一座殿却是它厚重历史的最好佐证,那些神秘古老的记忆依然永久保留。
义门清真寺坐西朝东,前大门两间,砖瓦结构,上覆灰色小瓦,龙纹脊饰。二道大门为楼房式两间两层。踏入寺门,一座庄严高大的正殿便映入眼帘。几位年迈的老人正坐在大殿门两侧的长凳上长谈,像一个个忠诚的卫士,守护着这座承载他们毕生信仰的精神家园。
大殿两侧各有五间讲堂,在通向大殿的阶梯旁,竖立着一块写有该寺简介的金属牌。清真寺管委会主任蒋敬华介绍说,该寺始建于元朝初期,总占地面积近5亩,结构为大门、二门、内殿。礼拜殿气势宏伟,雕刻精细,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另有南北讲堂各三间,女寺三间,水房六间。
该清真寺是涡阳县穆斯林活动的重要场所,1991年被涡阳县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被省宗教局评为安徽省和谐清真寺,2010年被列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只有这个大殿还保留古寺最初的印记,有专家曾说我们古殿的砖雕比省博物馆收藏的元代砖雕还要好。”义门清真寺的阿訇哈方印说。
几经修缮大殿风貌依旧
据记载,义门清真寺始建于元朝至元十年(1274年),历经元、明、清。道光三年忽遭天灾,寺院被洪水冲塌淹没,灾后经穆斯林重建又复原貌。光绪二十三年又遇战火,大殿被大火焚毁。1928年,由盖永年社头和广大回民齐心协力重建大殿三间,北讲堂三间。1948年,由锁智贤乡老接管清真寺的所有寺务,解放后,由政府拨给清真寺部分专款,规划新建了讲堂、水房、经营门面房等。
“文革”期间,义门清真寺也遭遇了和全国清真寺一样的浩劫,整个清真寺被强行占作他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经锁智贤老人家多方奔走,才得以收回清真寺,并逐步进行了维修和重建。
“过去大殿是方五丈的,后来改成了方三丈,但样式没变,大殿南侧是沐浴室,后来拆了,搬到了北侧,前两年大殿后面盖了新浴室,北侧那几间房就闲置了。”清真寺附近的一位老人介绍说。
蒋敬华说,经历多年的风吹雨打,部分建筑颓废坍塌。几年前,经义门镇党委政府牵头、寺管会及伊斯兰信教群众、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对清真寺进行再次扩建,历时两年。现在,清真寺环境优美,给人一种清静怡人、整洁幽雅之感,且清真寺完全实现自养。
一树一井见证古寺沧桑
寺院里有一株大皂荚树,枝繁叶茂,郁郁葱葱,覆盖整个寺院的一半。据记载此树和清真寺同代,植于元朝至元十年(1274年),树高15米,圆周粗5米。“这棵树是古寺真实年龄的最好佐证。”蒋敬华说。
“穆斯林在做礼拜前都要沐浴,而这棵皂荚树就是为穆斯林净身提供洗涤用品而栽下的。”蒋敬华说,在他的记忆中,树上曾结过像扁担一样长的皂角,近年来,树上的皂角越来越少。另外,原本寺里还有一棵皂荚树,因距离旁边一间房屋太近,担心房屋安全,皂荚树被拔掉。
除了这棵颇具神秘的古树,清真寺大门南侧还有一口古井。蒋敬华说,古井是元朝青砖砌垒,青石井口盘顶,直径约0.8米,深18米,由于长期取水,井口周围被绳子磨出了很多半尺深的凹槽,后来为保护古井,就将它封闭起来了。
蒋敬华说,这口井是与涡河的水相通的,相传曾有个商人向井中放了一只鸭子,却在涡河里发现了它。这口井有一个很大的泉眼,直通涡河,过去曾有人不小心溺亡在井里,穆斯林为取出被“污秽”的井水,将泉眼堵住。
(记者 丁静)
(义门清真寺提供图片)
新闻推荐
大力创建海绵城市 提升防洪排涝能力 市水务局大力推进“五水共治”行动计划
本报讯 “今年市委、市政府和人大代表都提出了‘五水共治\’行动计划,市委更是把‘五水共治\’作为‘十三五\’时期重要工作来抓,体现了强烈的忧患意识、问题意识。...
涡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涡阳县这个家。